《江上渔者·[宋]范仲淹》原文与赏析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千古流传。他所作的这首江上渔者正反映了他同情、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所以脍炙人口。这首诗除了表现对渔民疾苦的同情、对其勇敢精神的歌颂外,还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性。它使人懂得:美好的成果是经过艰苦劳动得来的。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必须全面地看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这两句写岸边的情景。因为鲈鱼美味可口,凡在长江两岸来来往往的人,都十分喜爱品尝鲈鱼。当春暖花开之日,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是非常多的,对鲈鱼的需求量也十分大。由此可见鲈鱼味美,却不易得。这样也就自然地引起后面两句诗来。这两句中一个“但”字,写出了人们对鲈鱼的偏爱,只知道喜爱鲈鱼的美味,却不知其来之不易。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写渔民在江中打渔的情景。诗人将镜头转向江面,让读者看到一幅渔者在惊涛骇浪中打鱼的画面。诗中用一片落叶来形容打渔船之小,这就与江上的风波形成鲜明对比。一叶扁舟,时时被巨浪吞没,更见其危险。只知喜爱品尝鲈鱼美味的人,往往是不会联想到打鱼人的艰辛的。故而诗人特意提请他们观看那出生入死的场面。
这首诗说明了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未必看到另一面。诗中要“君看”,则是看到事物的前因后果。这不由人联想到现代作家冰心的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繁星·五十五)
范仲淹的诗,风格豪放,朴实明健。这首诗“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做到“寓华于朴”、“寓绚于素”,用“平凡浅近的语言,勾画了动人的场面,表达了深刻的道理。袁枚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大巧之朴”(随园诗话),这首诗正做到了这一点。
-
《道在己而无忧,故悦;悦而忧惑不妄起,则所虑者正而自精.不然,在己无大常之理,物至情移
《道在己而无忧,故悦;悦而忧惑不妄起,则所虑者正而自精。不然,在己无大常之理,物至情移,愈变而愈迷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
-
唐·来鹄2剪腐帛而火焚者3,人闻之,必递相惊曰4:“家之何处烧衣耶?”委余食而在地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三首关于风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三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三首,要三首描写景色的古诗。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
-
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全诗赏析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作品赏析原题: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逸:清闲。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着不费力而收效很大;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得很勤奋但功效很
-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要看凛禀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
唐·韦绚2洛阳某僧房中磬子日夜辄自鸣3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4,终不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唐孟郊《 游子吟 》。 【意思】这首诗以清新淳朴的语言,真 挚深厚的感情,谱写了一首伟大母 爱的颂歌,千百年来
-
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
-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