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原文、译文、赏析
古代主要文体之一。班固两都赋序引“或曰”称:“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指出了赋这种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成赋。同时,它也指出了赋的性质,它与诗为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分类,也将赋与诗分在一起,名之为“诗赋略”。这不仅是班固的认识,同时,它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的刘歆的认识。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以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创作,从荀子、屈原起,则以赋的形式抒情言志。屈原等人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这是汉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所普遍承认的定说。对赋的第二种被人们经常引用的解释出于文心雕龙。其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是从音训中引出对赋的特征的解说。铺采是从文辞方面说,指出赋重藻饰的特点;这里的“体”和“写”也是铺叙之意。这是从内容方面说,言其铺叙物体、人情而与华茂的词采相结合,遂成为赋。对赋的第三种解释也见于汉书·艺文志。其文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诗。当时本指诗的两种流传形式。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所掌,又变成歌诗,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之间。于是,这种“不歌而诵”的流传形式,又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遂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
古人上述说法大抵是不错的,故经文人学士展转引述,几成定论。今人也往往沿用这些说法,以论述赋的性质、概念。殊不知古人的上述说法或对这些说法的引用,都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即古人特别重视文体之辨,同一大类分成若干体,人们经常讨论的是这些类中的体,而不再是类。例如文章辨体的作者吴讷称“文辞以体制为先”,然而,他所辨的也是文章中的体,而不是类;在文体明辨中,列出今人所说的诗共十四体。今人观念中的诗、散文、应用文等大的概念,古人往往在分类、在选取范文时作为前提处理,因而绝少讨论。唯其如此,古人对赋的概念的解说虽有不够周延之处,却并未引起大的争议。今人则不同。辞与赋古人并不视为二体,更不曾视作异类。楚辞中的代表作离骚及九歌等,在汉书·艺文志中但称为屈原赋。今人则将辞与赋划入不同的文学样式中,跨出其原有的大类。如离骚已被各种文学史公推为“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而赋则被收入散文史专著中;也有的学者称赋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在这些离析古代的一体为两种文学样式的著作中,学者们并不曾提出作此划分的理由和依据,这就未免造成文学理论上的混乱,也不符合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实际。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赋在几大文学样式中的归属问题,应该严格客观地分析赋的主要特征,运用当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概括。
首先,赋必用韵,这是赋究竟应在几大文学样式划分中确定其归属的最重要依据。所有的赋都必须押韵,不押韵则不属于赋。现存的赋都是押韵的,这是对赋的性质的最好的证明。一些有关赋的理论著作也指出了这方面性质,并进而阐明了赋的用韵规律。文心雕龙·章句云:“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这里讲的是既不能换韵频繁,也不能一韵到底,而应以四句换韵较为恰当。另据能改斋漫录、容斋随笔载,隋、唐以赋取士,对赋中韵数的多少,韵的平仄次第,都有逐渐完善的要求。初期并无严格规定,可由作者自定。因此,有三韵、四韵、五韵、六韵等,所押韵的平仄也无限定。开元二年,王邱员外郎知贡举,开始限定进士考试,赋用八韵,并对八韵的平仄有所规定,如有二平六仄、三平五仄等。
其次,赋为咏物言志的文体。今人论赋,多重视其描摹事物的特点,故举上林赋、两都赋等为例。赋能描写人与物,这是无庸置疑的,同时,赋也是抒情言志的文学形式,汉书·艺文志所说的“贤人失志”,文心雕龙所说的“体物写志”,都表明赋具有这方面功能。人们熟知的“劝百讽一”也未尝不包含这方面功能。应该看到,在历史上较长一段时间内,赋曾是人们用以表达自己审美感受的主要形式。悲士不遇赋、幽通赋等都以抒情著称,阿房宫赋、馆娃宫赋等通过咏史而抒发作者感慨。即使上林赋、羽猎赋之类被斥为润色鸿业的作品,也未尝不表现出作者的善恶、褒贬之见。
第三,赋以意象、形象实现其功能。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关于“赋之迹”、“赋家之心”的论述,都表明赋以描绘、塑造形象、提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意象为途径,传达作者的审美感受而达于读者,并唤起广泛的共鸣。司马相如所说的“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正表明赋家在构思与表现之时,对意象与形象的追求。至于赋特别是优秀作品中所提供的形象与意象更是历历在目,不必备陈。
第四,赋重文采,司马相如、扬雄等人论赋,都突出一个“丽”字,“丽以则”、“丽以淫”、“欲其丽”等,已久为人所熟知。
综上所述,可以说,赋具有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性质。赋也是诗,而不是文。它是诗的一体。就像词、曲都是诗而分别冠以他名一样,赋因其句法、写法上的特点而在诗中独树一帜,但它并没超出诗的范围,它在句法结构上,比词、曲更整齐。在诗坛上,它曾经取得过独尊的地位,因此,它是中国诗史上不容忽视的一章。
-
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好天良夜,深屏香被,争忍便相忘。王孙动是经年去,贪迷恋、有何长。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尽猜量。
-
虽在暗室,如对大宾。其于接物,温恭诚信,充积有余。|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虽在暗室,如对大宾。其于接物,温恭诚信,充积有余。》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
-
禅庭谁作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汤泉即温泉,此处所指汤泉乃庐山脚下的温泉,旧有寺。《庐山纪事》云:
-
墙壁已爬满了皱纹 墙壁就如同一面镜子 一位老人从中看到了一位老人 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钟 听不到嘀嗒声。屋子里 静悄悄的。但是那位老人 他却似乎一直在倾听着什么 也许,人活到了这般年岁 就能够听到——
-
鹅湖山下长亭路,明月临关。明月临关。几阵西风落叶乾。新词谁解裁冰雪,笔墨生寒。笔墨生寒。会说离愁千万般。
-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它告诫人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不要过分追求短暂的享受。因为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收获。同样,不经意的荣华和冷落也会带来伤害。
-
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
-
唐·元结道州城西百余步1,有小溪,南流数十步曰营溪2。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