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利害之忍第六十五》译文与赏析
利害之忍第六十五
利害之忍第六十五
利者人之所同嗜,害者人之所同畏。利为害影,岂不知避!贪小利而忘大害,犹痼疾之难治。鸩酒盈器,好酒者饮之而立死,知饮酒之快意,而不知毒人肠胃;遗金有主,爱金者攫之而被系,知攫金之苟得,而不知受辱于狱吏。
以羊诱虎,虎贪羊而落井;以饵投鱼,鱼贪饵而忘命。
虞公耽于垂棘而昧于假道之假,夫差豢于西施而忽于为沼之祸。
匕首伏于督亢,贪于地者始皇;毒刃藏于鱼腹,溺于味者吴王。噫,可不忍欤!
【译文】
利益,人们都喜欢,灾害,人们都畏惧。但是利益就是灾害的影子,利与害形影相随,相互转化,怎能不对利益加以回避呢?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忘却它会导致的大祸害,这种毛病就像痼疾一样难以治愈。毒酒注满了酒杯,嗜好饮酒的人饮用了这种毒酒立即就会死亡,他只知道贪图喝酒时的快意,却不知毒酒会伤及人的肠胃而置人于死地;丢失在路上的金子自有它的主人,爱钱的人看见后将金子据为己有,因此而被抓进监狱,他只知道不劳而获的爽快,却不知被抓进监狱后所受的耻辱。
用羊作诱饵来引诱老虎,老虎会因贪图得到羊而落入陷阱之中;用香饵来钓鱼,鱼就会因贪图香饵而不顾性命。
左传载:虞国国君沉溺于晋国所献的垂棘美玉,而没有识破晋国向其借道攻打虢国的阴谋;吴王夫差沉溺于与美女西施的纵情淫乐中,而没有想到自己亡国最终是因为豢养西施。
战国策载:荆轲之所以能接近秦始皇,并用匕首刺杀他,那是因为秦始皇贪求督亢的土地,使荆轲有了可乘之机;吴王因贪吃美味佳肴,使专诸有机会将宝剑藏在鱼肚里,靠近吴王时将其杀死。啊!贪小利而忘大害,因小失大,太不值得了,面对小利益,人们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贪婪之心呢?
【评析】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原本是冤家对头的两个人,为了共同的利益,才能够忍受住对对方的怨恨,暂且把所谓的利害冲突置与一旁,联合起来解决主要矛盾。其实,无论古时还是当今社会,当面临利与害的牵扯时,人们都是想趋利避害的,只不过追求名利、逃避灾害的方式不同罢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总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灾祸,只见利而不见害。相反,聪明的人则会忍住不受眼前小利的诱惑,从而洞察到长远的利益。
典例阐幽权衡利害,联合抗曹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派诸葛亮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对当前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
-
词的上片写词人到妻子墓地祭扫悼亡时的见闻和感伤情绪。 “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开头两句,写墓地的环境:苍松两排,挺立如门,青石铺路,平平展展,秋风吹扫,不染飞尘。洁静、清幽,犹如冷寂的仙境。这既写出了墓地的特点,又点出了
-
重上七墩岭 秋正往深了去,于是我的心情便像飘动的落叶那般一阵阵的孤寂。或许是思念故乡了,可故土上已没有了土屋,没有了柴门,只有老远
-
武昌西山诗并序嘉祐中,翰林学士承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元祐六
-
师旷论学 刘 向 晋平公 (1) 问于师旷 (2) 曰: 吾年七十, 欲学, 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 (3) 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
-
叠句为词中重叠句式。清沈雄《古今词话 词品》上卷云:两句一样为叠句,一促拍,一曼声。有一字叠句,如温庭筠《思帝乡》:花,花。二字叠句,如韦应物《调笑令》:河汉,河汉。三字叠句,如李白《忆秦娥》:秦楼月
-
漏传初五点,鸡报第三声。帐下从容起,窗间昽惖明。照书灯未灭,暖酒火重生。理曲弦歌动,先闻唱渭城。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希 我醉
-
【名句】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语出唐代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看那莲花竟是那样的洁净,才知道她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比喻人应当保持自己的节操,而不被污浊的世风所熏染。
-
【名句】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轻易地答应别人,信用一定很少;当面赞扬别人,背后一定会说人家的坏话。两句话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轻诺者和面誉者的真实面目。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