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华《校讎通义》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顾志华
校雠通义内篇三卷,外篇一卷,清章学诚著。校雠通义与文史通义一样,是章学诚的代表作。在这部书中,他系统地论述了有关校雠的原理和方法,反映了他在目录学上的杰出成就。
校雠通义是章学诚在编撰和州志的艺文志序例的基础上,仿郑樵的通志校雠略,替三通馆代拟的续通志稿,原题为续通志校雠略。此书写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共四卷。后原稿被盗,前三卷赖朋友抄录才得以保存,第四卷遗失了。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他在编写史籍考时,又进一步作了修改,更名为校雠通义。
章学诚以思想家和史学家著称于世,他也是一个著名的目录学家。他继承了由汉代刘向、刘歆开创,经过南宋郑樵发展的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发扬光大,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目录学思想和方法,把我国目录学的研究工作大大推进了一步。校雠通义内篇三卷,卷一是主要部分,阐明他对目录学的见解。章学诚认为,目录学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校雠通义叙)的学问,所以无论分类、编目、著录,都必须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同时,他也就互著、别裁等目录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卷二是考证汉书艺文志,纠正郑樵、焦竑校正汉书艺文志的错误。卷三是分析汉书艺文志的得失。外篇收集章学诚写的序跋和文史杂论二十一篇、其中较重要的有论修史籍考要略等几篇。
章学诚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目录和校雠工作来说,不只是简单的类次群书和校正文字,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揭示书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流派和师授渊源,阐明学术思想的源流和发展情况。章学诚提出,在分类方面,要重视图书的内容,不应拘泥于形式;在编目方面,要做到类目清楚,类次有序;在著录方面,要撰写类叙和提要,这样就能反映各个时代学术、文化的兴衰情况,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这是很有见地的。章学诚还反对是古非今,主张从学术演变中认识和总结它的发展规律,七略演变为四部,如“篆隶之流而为行楷”,是大势所趋,“安得执七略之成法以部次近日之文章乎”(校雠通义内篇一宗刘)。因为旧的分类法无法反映新兴学科的发展,容纳不了不断增长的图书资料。章学诚对古代藏书楼把图书作为私有财产藏之秘阁,不能广为流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出了批评,这无疑是正确的。
章学诚具体地运用了他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在目录编制的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造,最重要的是“互著”、“别裁”两法。互著又称互注、互见,指一书内容论及两个主题或涉及两类以上时,应该将这书在有关各类中重复反映。“至理有互通,书有两用者,未尝不兼收并载,初不以重复为嫌,其于甲乙部次之下,但加互注以便稽检而已”(校雠通义内篇一互著)。别裁又称别出,指将书中内容的某一部分分析出来进行著录,归入到有关各类中去。“所著之篇,于全书之内自为一类者,并得裁其篇章,补苴部次,别出门类,以辨著术源流”(校雠通义内篇一别裁)。运用“互著”、“别裁”两法,能充分发挥目录“绳贯珠联,无少缺逸”的作用,“使后人溯家学者,可以求之无弗得”(校雠通义内篇一互著)。这是章学诚总结了前代目录学家的成就,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是他对目录学的重要贡献。
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空谈,主张学以致用;他坚持批判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大胆创新;他重视图书资料,反对离事言理,主张详明学术源流,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当然,章学诚也有他的局限性,他主张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仍是辨封建社会之学术,考地主文化之源流;他的致用的观点,还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他的批判精神,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对这一点,我们是不能苛求于他的。
章学诚的校雠通义,生前未能刊印,一直到1832年(道光十二年),才由他的次子华绂在大梁首次刊印,这时距他去世已有三十一年了。以后又有杭州、广州、贵州的几种刻本,内容相同。1921年刘承干嘉业堂刻章氏遗书,校雠通义三卷编为内篇,同时又增加外篇一卷。1956年古籍出版社依刘承干嘉业堂本重新标点出版了校雠通义。这是目前最为流通的一个本子。
-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生多时。不老即须
-
吾慕李汉超,为将勇无俦。养士三千人,人人百貔貅。关南三十年,天子不北忧。吾爱李允则,善觇多计筹。虏动静寝食,皎如在双眸。出入若变化,谈笑摧敌谋。恩信浃南北,声名落燕幽。二公材各异,战守两堪尤。天下不用
-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祈州(今山西祈县),寄籍蒲州(今山西永济),遂
-
积雪满阡陌。故人不可期。长安千门复万户。何处躞蹀黄金羁。
-
作者: 宋生贵
-
【诗人简介】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迁居洛州巩县(今属河南)。咸亨初进士及第,授隰城尉,迁洛阳丞,因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后时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中宗复
-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怨嗟。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平明钟后更何事,笑倚墙边梅树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如何指导小学生赏析古诗词,内容包括如何教小学生赏析古诗,如何教小学生赏析古诗,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指导朗读,流露感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一种加强识记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视觉形象为
-
经为几品,品为几偈,偈为几句,句为几字……”层层铺展的奇妙行文,带着今天的读者,走进了900余年前若逵所书的恢宏经书。
-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19世纪末创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犀利而直接的语言阐述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现状的思考和观点。
文章开篇即掷地有声:“你们共计六亿七千万,而十天亦夹风沙的神州大地多址以千万计,大川无数连河系之途,苍黄蒙蒙大家似一种戴斗笠的公鸭。”从这个形象生动的描写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梁启超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土地的深切关注。
梁启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