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修身用典名句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自省意识,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检身若不及”。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都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尚书中的这句话,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能只知道责备别人,总在别人那里找不是,而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陷,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样才能既促进团结,又改正错误;既给人空间,又让人进步。“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可谓道德原则中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辩证法。
■原典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上古时代﹞尚书·商书·伊训
■释义
上面这段话出自尚书·伊训。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教导太甲。这段话当是史官记录的伊尹的言论。
伊尹教导太甲说:“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在上位者能够明察下情,这样在下位者才能够对上竭诚。“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己要严格约束。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便被视为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说:“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言:“与人当宽,自处当严。”可见,伊尹所言堪称嚆矢。
-
【原题】:成父成士於普光明堂之东别建大阁榜日妙严将家焉阁成李子过而赋之
-
明月峡边逢制使,黄茅岸上是忠州。到城莫说忠州恶,无益虚教杨八愁。
-
【名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语出汉代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肚腹饥饿的人,用歌声表达得到食物的热望;勤苦劳作的人们,用歌声述说自己艰苦的生活。两句话反映了作者现实主义的文学观点,说明文
-
虞山,是一座山名,在常熟,旧属吴地。没想到与桂花、桂花栗子结下了缘,那是一种禅意。早在梁天监年间,虞山之北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
-
此诗是诗人光绪十一年(1885)北上赴冀州途中作。时诗人32岁。
-
弁彼鸒斯,归飞提提。 ① 民莫不谷,我独于罹。 ② 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 ③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④ 假寐永叹,维忧用老。 ⑤ 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⑥ 惟
-
灵区有异产,化国无潜珍。承平百年间,簪缨半齐民。建溪富奇伟,叶氏初隐沦。森然见乔木,其下维德人。佳哉郁葱葱,气若凤与麟。联翩出儒将,岂惟十朱轮。新松无鹿触,旧柏有乌驯。待公归上冢,泪叶乃肯春。
-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也是易安词中的另类,有较变的闺阁之气,为宋闺秀词之冠。这首词的母题是婉约词家常用的良辰美景和离怀别苦,然而经过作者的一番浓缩醇化,却酿出了新意。“暖雨晴风初破冻”点出时为景色宜人后初春。紧承破题的“柳眼梅腮”,也可以
-
国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散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国学经典散文1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菜根潭》……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
-
中庸 【题解】 《中庸》因本篇主要内容是讲中庸之道,故名。郑玄《目录》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