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集《卫庄公之死》原文赏析与注解
卫庄公之死
(哀公十七年)
【题解】
以“梦”开篇,阐述卫庄公被杀的直接导火索:一是毁戎州之城,二是驱逐国卿石圃,三是工匠超期服役,四是强行剪断己氏妻之发髻。他的种种暴行为他落入戎州人之手最后被杀的原因。
【原文】
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被发北面而噪曰:“登此昆吾之虚,绵绵[83]生之瓜。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公亲筮之,胥弥赦占之,曰:“不害。”与之邑,置之,而逃奔宋。卫侯贞卜[84],其繇曰:“如鱼赪尾[85],衡流而方羊[86]。裔焉大国[87],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
【注释】
[83]绵绵:连绵不断。
[84]贞卜:卜问。
[85]赪:浅赤色。
[86]衡:同“横”。方羊:同“彷徉”,不安状。
[87]裔:边沿。此指贴近,靠近的意思。
【译文】
卫庄公在北宫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人登上了昆吾之观,披头散发,脸朝着北面大声地说道:“登上这昆吾之墟,有连绵不断生长的大小瓜。我是浑良夫,向上天诉说无辜。”卫庄公亲自去测吉凶,胥弥赦占卜说:“这没什么不好。”卫庄公便把赦城邑封给胥弥,他拒绝了,然后逃亡到宋国。卫庄公又卜问,繇辞说:“像一条浅赤色的红尾鱼,穿过急流而徜徉不安。靠近大国,消灭它,或者使其快要灭亡。关门塞洞,就从后墙越过。”
【原文】
冬十月,晋复伐卫,入其郛。将入城,简子曰:“止。叔向有言曰:‘怙乱灭国者无后[88]。’”卫人出庄公而晋平,晋立襄公之孙般师而还。十一月,卫侯自鄄入,般师出。
【注释】
[88]怙:凭借。
【译文】
冬天十月,晋国再一次讨伐卫国,进入外城。快要进入内城的时候,赵简子说:“停止!叔向说过:‘凭借动乱而灭亡其他国的没有后嗣。’”卫国人赶走了庄公而向晋国求和。晋国人立了卫襄公的孙子般师为君,然后回朝了。十一月,卫庄公从鄄地回国,般师出走。
【原文】
初,公登城以望,见戎州。问之,以告。公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89]。公使匠久[90]。公欲逐石圃,未及而难作。辛已,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阖门而请,弗许。逾于北方而队[91],折股。戎州人攻之,大子疾、公子青逾从公,戎州人杀之。公入于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92]。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女璧。”己氏曰:“杀女,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卫人复公孙般师而立之。十二月,齐人伐卫,卫人请平。立公子起,执般师以归,舍诸潞[93]。
【注释】
[89]翦:灭。此指毁其弟。
[90]久:不让休息。
[91]逾于北方:爬过北面的墙。队:同“坠”。
[92]髢(tì):假发。
[93]潞:或云在齐都郊外。
【译文】
起初,卫庄公登上城墙远眺,看见了戎州。于是就问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那是戎人的所居之邑。卫庄公说:“我是姬姓,怎么会有戎人?”于是就派人平定了戎州。卫庄公使用匠人的时候,他们很长时间都不能休息。他又想驱逐国卿石圃,还没有来得及,祸难就发生了。十二日,石圃联合匠人攻打卫庄公。卫庄公关上门请求讲和,石圃不答应。于是卫庄公就想爬过北墙逃出去,结果却从墙上坠落,折断了大腿骨。戎州人攻打卫庄公,太子疾、公子青越墙跟随卫庄公,戎州人便把他们杀死了。卫庄公逃到了戎州己氏。以前,卫庄公从城上看到己氏的妻子发髻很漂亮,派人让她剪下来,给自己夫人吕姜做假发。这时庄公到了己氏家里,把玉璧给己氏看,说:“请你救救我吧,我把这块玉璧作为报酬送给你。”己氏说:“杀了你,玉璧难道还能跑到哪里去吗?”于是就杀死了卫庄公,夺取了他的玉璧。卫国人让公孙般师回国并立他为君。十二月,齐国人讨伐卫国,卫国人请求讲和。齐国人立了公子起为卫君,把般师抓了回去,让他居住在潞地。
【评析】
文章开篇就以卫庄公的一个奇怪的梦展开论述,为卫国即将灭亡开了先兆。
首先追述了卫庄公因为觉得有戎人兵临城下是不祥之兆,便实施了暴行,下令平定、毁灭了戎州人的居住区,与这部分居民结下了怨。又追述了卫庄公使匠、驱逐石圃的恶行,最终导致内乱,死在了戎州人手里。
作品两次采用追述的方式,介绍了卫庄公对戎州人的迫害。作品第三次追述:他见戎州人己氏妻的发髻漂亮,就派人强行剪下,给自己的夫人做假发。此时的卫庄公落入仇人手里,但他的表现很愚蠢,想用玉璧来换取自己的性命。己氏说得很明白,你卫庄公的性命都在我手里,杀死你,玉还能跑吗?
卫庄公的死,真可谓是死有余辜。因为他暴虐无道、狂妄自大,以致众叛亲离,命丧戎州。他视戎州人为不祥之兆,致使戎人流离失所,不管他们的去留;他让工匠超期服役,日夜不休,不珍惜他们的生命;他喜欢戎人之妻的秀发,就肆意妄为,派人强行剪下送给自己妻子做假发。
文中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告诫世人做人之道。
-
【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语出唐代杜甫《蜀相》诗。刘备接连三次拜见诸葛亮,为的是得到归并天下的计策,诸葛亮协助刘备开基创业,又扶助刘禅撑持危局,表现了老臣的耿耿忠心。两句诗赞扬了诸葛亮的
-
宗璞《哭小弟》原文 我的小弟冯钟越去了,摆放在面前的名片依然清晰,但物是而人非,才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大有作为的时候啊,可是他去了。作为小姊的宗璞,痛失最年幼的小弟,痛失奔波三十年的小弟,痛失全家人
-
【4298】从政底线(苏玉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7 8万字,2019年5月第1版,48元)给领导干部划出的16条从政底线:[1]不能乱评乱议、口无遮
-
这首诗,是诗人方干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
-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栖:寄托。依阿
-
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
-
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原文、鉴赏和解读
《黍离》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名篇。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远的乡村景象。诗人以黍离的生长为线索,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稳定的期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民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黍离象征着社会的安宁,诗人希望国家能够和睦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通过对黍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繁荣昌盛的向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
【说明】 《通鉴》 卷七十八记载了魏灭蜀汉的战争。 魏灭蜀汉,是魏晋之际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重要的战争。蜀汉自诸葛亮病死 (234) 、北伐未成之后,国势在走下坡路。蒋琬、费祎、董允相继辅政,因循守旧
-
佛法赞醍醐,仙方夸沆瀣。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一杯置掌上,三咽入腹内。煦若春贯肠,暄如日炙背。岂独肢体畅,仍加志气大。当时遗形骸,竟日忘冠带。似游华胥国,疑反混元代。一性既完全,万机皆破碎。半醒思往
-
原题:从事中郎张彦明为中护军奚世都为汲郡太守客将之官大将军崇贤之德既远而厚下之恩又隆非此离析有感圣皇既蒙引见又宴于后园感鹿鸣之宴乐咏鱼藻之凯歌而作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