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作品解读
第二部分哈姆雷特
小马哥:
安子,咱们就从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开始,和大家聊一聊莎士比亚的作品吧。
注解:朱生豪1912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原名朱文森,他出生时家境贫寒。朱生豪10岁丧母,12岁丧父,历经苦难。朱生豪上学后改名为朱森豪,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酷爱国文和英文。
朱生豪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1935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从1937年开始,他的翻译作品陆续出版。
安子:
说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先要说说莎士比亚作品的中文译本。
莎士比亚作品的译本,在中国以朱生豪和梁实秋的译本为主,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译本,都以朱生豪的译本。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到1944年,先后译有莎士比亚的喜剧、悲剧、杂剧等31个品种。
朱生豪一生贫穷,仅靠微薄的稿费维持生活,极为艰辛。他常年闭门不出,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他在1944年被确诊为肺结核,仍拼命想译完莎士比亚的历史剧。1944年朱生豪逝世,年仅32岁。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可他英年早逝,有6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莎士比亚的全部诗歌都没有来得及翻译。朱生豪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里,我借此机会,向已故的朱生豪先生致敬。
我国著名学者梁实秋在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到1967年,他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
说到哈姆雷特,近百年来,中国已有多达近20个不同译本,有朱生豪、梁实秋、田汉、邵挺、曹未风、孙大雨、卞之琳、方平、林同济以及姜维枫、北塔等翻译家的汉译本,其中比较受推崇的是朱生豪译本、梁实秋译本、卞之琳译本。在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译本中,卞之琳的译本是出版得最迟的,却被称作是“精品译作”。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初版于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而在他晚年编校定稿、2000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卞之琳译文集中,他把哈姆雷特的译名确定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剧。作为著名的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汲取了此前各家译本的长处,用他的话说:“曾参考曹未风、朱生豪译本(及其吴兴华校本),加工中发现个别不谋而合处,未加更动,个别受启发处,已另行改进,即使晚近才出版的林同济译本,也在新近校订中用以鉴照。”可谓集思广益。此外,卞之琳还按照莎士比亚剧本的原样,对剧本的台词区分了诗词体和散文体,而不像别的一些译本,几乎全是散文化的。
小马哥:
安子,给我们讲讲哈姆雷特的故事吧。
语录: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关的路人。
——哈姆雷特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哈姆雷特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
——哈姆雷特
世上之事物本无善恶之分,思想使然。
——哈姆雷特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哈姆雷特
注解: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安子: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之一,又名王子复仇记。简单地讲,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在王子哈姆雷特赴德留学期间,父王被其弟克劳狄斯所杀,凶手克劳狄斯为了掩盖真相,篡夺王位,迎娶了王嫂。哈姆雷特费尽周折,了解到真相。但他陷入“生存还是死亡”的犹豫之中,放弃了报仇的机会,结果遭克劳狄斯反扑,只有招架之功。在比剑会上,哈姆雷特终于觉醒,勇敢地刺死仇人,但他也中毒而亡。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以及尖锐的斗争。这场发生在宫闱内的冲突,不仅是家庭的悲剧,而且是国家的悲剧。哈姆雷特最终未能实现他重整乾坤的愿望,临终前把王国交给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
众所周知的那句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就出自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这是一段独白,非常经典。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莎士比亚借人物之口表述了自己的戏剧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演变发展的模型。”
小马哥:
实际上,王子哈姆雷特并没有成功,尽管最后他刺死了仇人,但他的复仇却很失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安子:
因为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这个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他尝试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的时候一动不动。他的形象和其他人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抗争。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他对世界和人类抱有巨大的热情和完美的期望。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强大的力量!行动多么像天使!思维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聪明热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但他所接触到的社会现实,却是自己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所爱的母亲连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没有穿旧,就匆忙嫁给了从前受人耻笑的克劳狄斯。这让哈姆雷特感到忧郁,经过一番深沉的思考后,他决定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职责。然而查明真相之后,为了寻找正义的手段,他放弃了在克劳狄斯祈祷时把他杀死的机会,之后又误杀了波洛涅斯,虽然最终他在决斗中杀死了克劳狄斯,自己却也因为中了毒剑而牺牲,“重整乾坤”的职责也就落空了。
哈姆雷特注定是个悲剧人物,他虽然善于思考,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坚信人民。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注解: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本剧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名言: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注释: 面刺: 当面指责。谤议: 指不当面批评议论。市朝: 指公共场所。闻:使……闻。 句意:
-
【评析】 杜甫诗词名句,出自 《戏为六绝句》。 附原诗: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该诗是说那些非议唐初四杰王、杨、卢、骆的文章的人,你们现在攻击和诬蔑他们的
-
饶节汪侯思家每不寐, 颠倒裳衣中夜起。岂作蓐食窘僮奴, 颇复打门搅邻里。凉风萧萧月
-
玉胡蝶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遗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
-
[明]高启 征途险巇,人乏马饥。富老不如贫少,美游不如恶归。浮云随风,零乱四野。仰天悲歌,泣数行下。 《悲歌》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旧辞本写乡思,为怀乡之作,这里高启除承继这一传统内容外,又增加
-
泉水旁边坐着一位少年, 他用鲜花把花环编结, 他见溪水冲走了花环, 花环在波涛中颠簸: 就像泉水不停地流淌, 我的韶华也这样消失, 就像花环很快凋零, 我的青春也黯然失色! 别问我,在我青春妙龄, 为
-
脱置腰下组,摆落心中尘。行歌望山去,意似归乡人。朝蹋玉峰下,暮寻蓝水滨。拟求幽僻地,安置疏慵身。本性便山寺,应须旁悟真。
-
【原题】:夏日宿广教寺风月清甚思李白敬亭诗有怀有似表弟韵
-
一滴水 得对一滴水怀有敬畏之心,人不能目中无水。你一秒也离不开它,如果憋住气,没了空气还可以活个三两分钟,而没有水却不行,没了一滴
-
古人好春怨秋愁,这是典型的宫怨(闺怨)诗。一般的宫怨(闺怨)诗多以凄清秋景作背景,借以烘托失宠宫嫔之寂寞凄凉心境。此首却以春晓鲜妍明丽的景物作背景,借以反衬宫嫔失宠的命运与惋惜红颜易老的心理,别具匠心。 开头两句写春景。“家临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