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蒿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蒿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蒿里行

曹操

【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1]。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2]。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3]。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4]。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5]。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7],念之断人肠。

【注释】

[1]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2]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3]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4]嗣:后来。还:同“旋”,不久。戕(qiāng):残杀,杀害。

[5]淮南弟称号: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刻玺于北方:指初平二年(191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6]万姓:百姓。以:因此。

[7]生民:百姓。遗:剩下。

【赏析】

此篇是薤露行的姊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曹操以蒿里行为题,以粗矿凌厉的笔触,在广阔的背景下,描写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对处于颠沛流离中的劳动人民表达了一定程度的哀怜之情,成为此题之作的另体和别调,开阔了乐府诗所表现的题材。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无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余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开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

作品从叙事人手,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袁绍等军阀讨伐董卓不成,转而互相攻战的史实,形象地揭示了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愿望。就诗作的内容讲,它又是一篇对封建军阀、割据势力进行讨伐的战斗檄文!

猜你喜欢
  • 张继平范墩子《永不分离》

    一每次出门,女儿妞妞都跟在我的车后,不停地喊着“爸爸早点回来,爸爸再见,爸爸再见,爸爸再见”女儿妞妞缀行很远,很远。每次都让我鼻子

  • 《上京纪行见玉泉山下荷花‌赏析》

    这首诗记诗人在赴上京(北平)途经北京西郊玉泉山麓看荷花的情景。“西山咫尺玉泉清”,西山在明代就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西山内接太行,外属诸边,磅礴数千里”(张明凤《西山记》)。西山霁雪是西山八景之一。玉泉山是西山的一峰,因山下有玉泉而得名。“咫尺”,极言其离人们常游玩的西山很近。诗这样开头,是展示荷花

  • 陈子昂《送殷大入蜀》全诗赏析

    禺山金碧路,此地饶英灵。送君一为别,栖断故乡情。片云生极浦,斜日隐离亭。坐看征骑没,惟见远山青。

  • 典故“池塘春草”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 南朝梁 钟嵘 《诗品》:《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南史谢方明传》亦载。 释义用法 谢灵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欧阳修《柴舍人金霞阁》全诗鉴赏

    檐前洛阳道,下听走辕声。树荫春城绿,山明雪野晴。云藏天外阙,日落柳问营。缓步应多乐,壶歌咏太平

  •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刘禹锡《听旧宫人穆氏唱歌》

    听旧宫人穆氏唱歌 刘禹锡 曾随织女渡天河, 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 当时朝士已无多。 刘禹锡诗鉴赏 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去世,顺宗即位,

  • 《挑山工》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架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端翘起处,垂下几根绳子,拴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时,他们的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垂着,伴随登踏的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以保持身体平

  • 山水名胜诗之《咏万安桥》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明)徐 略尽平畴水色空①,飞梁遥跨海西东②。 潮来直涌千寻雪③, 日落斜横百丈虹。 郊野尚留棠树绿④,岁时犹荐荔枝红⑤。 行人幸不为鱼鳖, 细看丰碑利涉功⑥。 【题解】 万安桥即洛阳桥,坐落于泉州东

  • 苏轼《虔州八境图》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苏轼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 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这是二首题画诗。苏轼密友孔宗翰任虔州知州时,因为江水连年毁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