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赏析与注解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春秋时期。关于大学的作者,礼记并无说明,朱熹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此书可能为曾子后学所写定。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国南武城人。曾子师从孔子十余年,是孔子晚期弟子之一。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后世尊曾子为“宗圣”,其事迹及言论见于论语。
在唐代以前,大学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后来朱熹又在二程基础上,重新别为次序,分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缺失,作了著名的补传。朱熹对大学的解释,是一种重新阐释,换言之,是从理学角度的新解,充分体现了心性之学,使大学升华为哲学。从此理学不仅接续道统之传,还有了自己的规模和节次。
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大学始终以人为主体并对人的终极性问题予以关注,注视人的现时现世行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从而实现理想人格。
大学所论述的主题是“道德”,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和“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日常需要。作为平民百姓,修养道德,可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齐,实现生活的幸福,体味人生的美好快乐,从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德化社会。对于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修养道德,则可以使其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具备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素养,进而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最终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大学之道”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正心修身”的思想,自古至今,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深刻地固化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之中。无论人们此前有没有读过大学,但那种深深融汇在我们民族心灵之中的道德意识和人生信念,却早已融汇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一切。良好的道德情操令我们受益终生,卑劣的恶行则会使我们沦为盗徒。因此,重视道德的修养,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深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朱熹把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成为后世读书人争名科举、求取功名的阶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编辑整理的大学全集一书,是对大学的全集性多层面的研究阐析之作。众所周知,大学在儒家典籍中是纲领之作,它着重阐明修德的“三纲领”和“八条目”,这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有着一定的规模和节次,逻辑性非常强。我们所选大学正文,以四书集注中的大学章句为底本,文字、章节一一依从章句,为了便于读者把握各章内容,分别冠以简明扼要的标题。注释博采众长,不固守宋儒,有时采用朱说,有时觉得朱说过于勉强者,则另辟蹊径,有的地方仅为笔者一得之见。译文与正文和注释相对应,主要采取直译的方式,有的地方为了突出概念、命题及其内在联系,则采取了必要的义译。我们还特别辑选了“历代论引”,并存诸说,既展示了历代学者的心得体会和成果,更便于有兴趣的读者研究之用。在“智慧运用”中,我们聚焦大学原书的文句,从“典句札记”“典例解读”两个层面进行透析,引经据典结合典型案例,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原典,以生动的史例演绎原典要义,以切近生活的现代故事阐发传统文化,便于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找到原典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从而收获智慧,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
我们在大学正文前还收录了朱熹所作大学章句序的一篇序说。朱熹所作大学章句的重要性已经毋庸讳言。大学章句序集中阐述了朱熹对儒教最基本问题的看法,是他为学的纲领。由于朱学后来成为儒学,即儒教之学的正宗,大学章句序也就成为此后整个儒教的新纲领。可见,此篇序说是与大学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也是研究大学不可或缺的资料。
-
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春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 作品赏析【鹤注】诗云“京华旧国移”,谓肃宗行宫在灵武也,此是至德二载元日所作。韦氏妹,妹嫁韦氏也,
-
六十六愤争损身,愤亦损财六十六愤争损身,愤亦损财 应令君曰:“人心有所愤者,必有所争;有所争者,必有所损。愤而争斗损其身,愤
-
论题解析 [解题]美与丑(beauty and ugliness),即美丽与丑陋。美,是让人感觉赏心悦目的,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的事物。而丑,是让人感到不舒适的,反感的事物,与美相反。 [析题]有的人可
-
孤独的树 ◆ 埃林-彼林 一阵肆虐的狂风从遥远的树林里刮来两颗种子,随意将它们分撒在田野里。雨水将它们润湿,泥土将它们埋藏,阳
-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朝来梅雨霁,青青好。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作品赏析【注释】:辛弃疾的这首《感皇
-
《先秦散文·韩非子·五蠹》原文鉴赏 上古之世
-
《孟子》 孟子谓 ② 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 ③ 其妻子 ④ 于其友而之 ⑤ 楚游者,比 ⑥ 其反 ⑦ 也,则冻馁 ⑧ 其妻子,则如之何 ⑨ ?” 王曰:“弃 ⑩ 之。” 曰:“士师 (11) 不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最美自己的诗句,内容包括你认为描写人的最美的诗句是什么?,有没有谁有那种自己一直都认为很优美的诗句?,请给我一些美好的诗句..。《青春好喜欢》黄昏落燕,江南正炊烟向晚风牵扯晚霞挤进了人家,在你之前三月里你来的唐突,令我寝食难安阳春与白雪,灵气的偶合源于天然气质是磁
-
苏辙 太尉执事 (1) :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2)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3)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4) ,气可以养而致 (5)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
-
王思任:游历下诸胜记 王思任华不注、大明湖、趵突泉,济南之三誉也。东北山渡河谒岱,如雁阵点点,距翼戢止。而华不注虎齿刺天,肥而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