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图难于易》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易翻译与解读
为无为01,事无事02,味无味03。大小多少04,报怨以德05。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0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0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08。
夫轻诺必寡信01,多易必多难02。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03。
今 译
无为而有作为,无事而有事,无味而知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做难事,要从容易的事做起;做大事,要从细小的事做起。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的事做起。圣人从不自大,所以才能成其大。
轻率的许诺,必然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圣人总从难处谋虑,所以总是无难事。
评 议
本章是讲做难事,要从容易的事做起;做大事,要从细小的事做起。否则“多易必多难”、“轻诺必寡信”,会以失败告终。老子认为,圣人做事,总是从难处谋虑,所以“终无难事”;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其中也蕴含有积极进取的思想,与以下“图难于其易”的思想有着内在联系。
老子文笔,与庄子文笔一样,有断续之妙,不能用一般叙事的逻辑思维方法视之。老子作为哲理散文诗,亦有浪漫主义诗人的文风,跳动性较大,看似不连贯,其实意若贯珠,有其内在联系。所以,不能说“报怨以德”与上下句不连贯。或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等第一段与下段主旨不同。
陈鼓应先生对本章的解读,是值得商榷的。陈鼓应先生对本章解读说:
本章分二段略作说明:
一,开头说到立身行事应做到自然无为、清静无事、恬淡无味,这也是处事治世的宗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三句和后文不相关联。“大小多少”一句,中间或前后有漏字,语意不完足,应搁置起来,不必强解。“报怨以德”一句是错简,可移回七十九章。
二,“图难于其易”至结尾成一个完整的段落(为本章的主题)。这是一段提醒人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是一种慎重的态度,谨密周思,细心而为。本章格言,无论行事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陈鼓应先生对“图难于其易”一段的解读,是正确的。宋代林希逸独具慧眼,他对本章的解读,颇有真知灼见。录之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无为而后无不为,故曰“为无为”。无所事于事,而后能集其事,故曰“事无事”。无所着于味,而后能知味,故曰“味无味”。能大者必能小,能多者必能少,能报怨者必以德,能图难者必先易,能为大者必先于其细。自“味无味”以下,皆譬喻也。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只是上意申言之也。圣人不自大,而能谦能卑,所以成其大。轻诺者必过当,故必至于失信。以易心处事者,多至于难成。此亦借喻语也,但添一“夫”字,其意又是一转。前言易矣,恐人以轻易之心视之,故如此斡转,曰易,非轻易也。圣人犹以难心处事,遂至于无难,况他人乎?此意盖谓前言易者,无为无事而易行也,非以轻易为易也。(老子鬳斋口义)
林希逸把本章前后两段文意视为整体,说前隐后显,前曲说后直叙,皆表达“图难于其易”,“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主旨。林氏的解读,颇有见地。
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的本章题目为“为无为”,不明确,不能说明本章主旨,故笔者改为“图难于易”为本章篇名。河上公给本章拟题为“图始”,亦有“图难于易”的意思,但不够明显。
注释
01为:动词。无为:名词,作谓语。此句语法为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我”。下两句亦然。句谓:无为而为。即无为而无不为之意。02事无事:谓无事而有事做。03味无味:谓无味而有味。按以上三句,吴澄曰:“凡以无为而为者,老氏宗旨也。身行之事,以无事为事;口食之味,以无味为味,皆演‘为无为’一句之旨。”04大小多少:此句多有歧解:(一)以小为大,以少为多。按此解符合老子本意。(二)“欲大反小,欲多反少”(河上公说)。(三)“能大者必能小,能多者必能少”(林希逸说)。(四)去大多,取小少 (释德清说)。(五)“大生于小,多起于少”(陈鼓应说)。按此说接近老子本意。奚侗曰:“‘大小多少’句,谊不可说,疑上下或有脱简。淮南· 原道训:‘大小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民弗害。’似是老子文,今本有脱误。‘大小修短’,或即今本‘大小多少’也。”05报怨以德:即“以德报怨”之倒句。其意甚明,他解皆非。奚侗曰:“高延第曰:‘大小多少同观,故恩怨相等,太上无施报。此言有报者,有道之人,无论有怨无怨,惟以生育覆养为事;自怨者观之,则以为报之以德耳。’”马叙伦说此句当在老子第十九章“和大怨”句上(老子校诂)。严灵峯认为此句应在第七十九章“必有馀怨”句下(老子章句新编)。按马、严之说皆为主观臆断,不可取。06细:小。两句:谓难事,从其易成时做起;大事,从其小事做起。07作:起。两句:与上两句意思相同,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对以上四句:吴澄曰:“能图其难于易之时,为其大于细之时也。天下之事,始易而终难,始细而终大;终之难,起于始之易;终之大,起于始之细。故图之为之于其易细之始,则其终可不至于难。”08终:终究,到底。不为大:谓能谦卑,不自大。两句:谓圣人终不自大,所以能成其大。林希逸曰:“圣人不自大,而能谦能卑,所以能成其大。”01轻诺必寡信:谓轻率许诺,必然会失信。林希逸曰:“轻诺者多过当,故必致于失信。”02多易必多难:意谓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03犹:仍也。林希逸曰:“圣人犹以难心处事,遂至于无难,况他人乎?”-
《世说新语》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鹈在河。顺水而行,云驰鸟疾。维水之利,千里咫尺。乱流而涉,过膝则止。维水之害,咫尺千里。沔彼滥觞,蛙跳儵游。溢而怀山,宰禹所忧。岂无一木,支此大坏。舞于盘涡,冰折雷解。
-
鹊巢 作者: 孟祥锡 【本书体例】
-
管妙弦清歌入云,老人合眼醉醺醺。诚知不及当年听,犹觉闻时胜不闻。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
绣榻野史 明万历醉眠阁刊本《绣榻野史》正文书影 本藏板本《绣榻野史》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警世奇言》、《蜃楼志》。四卷不分回,又有作八卷或两卷。题“卓吾子李贽批评,醉眠阁憨憨子校阅”,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① ,两涘渚崖之间 ② ,不辩牛马 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④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⑤ ,望洋向若而叹
-
荡寇志 清咸丰三年(1853)本衙藏板本《荡寇志》扉页书影 清咸丰三年(1853)本衙藏板本《荡寇志》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一名《结水浒传》、《结水浒全传》,又名《续水浒》。七十回,结子
-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