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在东汉末年,出身于显贵和儒学之家的扶风安陵人班彪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许多人都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随着班彪学问的增长,他准备续写史记后传,于是他开始搜集并阅读大量汉朝的典籍。
班彪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班固,一个叫班超。兄弟俩小时候都很聪明,他们自幼接受儒学世家的良好教育和熏陶,而且还读了不少诗词歌赋以及左传等历史著作,特别是班固在九岁时就能写文章和吟诗作赋了。
弟弟班超的文章学问虽然比不上哥哥班固,但他也非常用功读书,不想输给哥哥班固。有一次,班彪问两个儿子长大了想干什么。班固说:“我要学习司马迁,继承父业,写出一部好史书来。”
班超说:“我要效法汉武帝时的使者张骞,通西域,安邦定国守边疆。”
两兄弟谁也不甘落后。班彪看着两个儿子,欣慰地笑了,说:“你们都是好孩子,都有自己远大抱负,这很好。如果要实现它,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付出心苦。从现在起,你们就更要努力地学习!”
兄弟俩牢记父亲的教诲,不断地充实自己。在父亲班彪的影响下,班固的思想开阔了,学业也大有长进,与此同时,班超也开始留意汉王朝的大事了。
由于班彪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前来拜班彪为师的人络绎不绝。这时,有一个孤儿叫王充,他很景仰班彪的学识,于是就从会稽老家来到京城洛阳求学,并拜班彪为师。
王充在求学的时候很虚心,对老师班彪也很敬仰。王充对于班彪的著史追求充满了敬意,称赞班彪的著述理想可与“太史公”司马迁和著名辞赋家扬雄媲美。
由于王充经常到老师家中请教,与年纪比他小5岁的班固逐渐熟悉起来,并对少年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
有一天,王充又来向老师请教,恰好班固也在客厅里,并对他们谈论汉王朝的事不时插上一两句颇具见识的话语,王充听后十分惊奇,不禁抚摸着班固的后背,对老师说:“此儿必记汉事!”认为班固将来必定会完成编撰汉代历史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
在太学期间,班固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发展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在贯通经籍大义上下工夫。这为班固以后的史学生涯打下了很好基础。
在太学里,班固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因为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以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
在父亲班彪去世时,班固虽然年仅23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了。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只好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
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完的心愿,编写史书,于是他开始了撰写史书的生涯。
不久后,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史书的时候,有人告发班固“私修国史”。于是,班固被捕关进了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了。
在当时,不仅“私修国史”是被严格禁止的,甚至“国史”一般也不能为个人所拥有。
班固虽是外戚后代和儒学世家子弟,但他本身却连个官阶很低的郎官都不是,却如此大胆,敢于私修国史,岂不是触犯了朝廷大禁!班家的人都十分紧张,害怕班固会有什么意外。
班固明白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罪,他立志著史,不仅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更是为了宣扬“汉德”,所以他才拿起笔来,立志完成父亲的未竟的事业。如果此番不明不白地被处死,那么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岂不是付之东流了!为此,班固忧愤交加,心痛欲裂。
这时,班固的弟弟班超为了营救哥哥,立即骑上快马从扶风安陵老家急驰京城洛阳,他要向汉明帝上书申诉,为哥哥雪除冤枉。
班超赶到洛阳上书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子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这时,扶风郡守也把在班固家中查抄的书稿送到了京师。
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非常惊异,称赞班固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班固,并加以劝慰。
汉明帝赞赏班固的志向,器重他的才能,立即召他到京都皇家校书部供职,并封他为兰台令史。受任他与同朝的大臣共同编撰东汉光武帝的事迹。
班固与大臣们同心协力,很快完成了世祖本纪的修撰,并得到了汉明帝的赞赏。
由于班固在编撰世祖本纪过程中的出色努力,他又被晋升为“郎”官,负责整理校准皇家图书。
班固被汉明帝任命为郎官之后,官阶虽然不高,但是与汉明帝见面的机会增多了,使得他的文才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在随后的日子里渐渐得到了汉明帝的喜爱。
时间久了,汉明帝也开始关心班固的家人了。有一天,汉明帝突然想到前些日子赶到洛阳阙下为救班固冒险上疏的班超,便问班固:“你的弟弟班超在干什么呢?”
班固回答说:“他在为官府抄书,挣钱养我的母亲呢!”
汉明帝听后非常欣赏班超,认为班超的勇气和才华浪费了实在很可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班超奉命出使西域,被封为了定远侯。
班固有条件接触并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为他撰写史书提供了重要条件。他在撰写东汉光武帝一朝君臣事迹期间,就显露出了卓越的才华,得到了汉明帝的赏识。
汉明帝鉴于班固具有独力修撰汉史的宏愿,也希望通过班固进一步宣扬“汉德”,特别下诏,让班固继续完成所著史书。
班固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撰史的事业之中,他撰史的进度也大大加快了。他在父亲班彪所著史书的基础上,广泛搜求,潜心思考与研究,历时40多年,终于写成了历史著作汉书。
-
金田起义是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开始。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38岁生日那天,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此开始,起义军随即东进,占
-
橘柚南中暖,桑榆北地阴。何言荣落异,因见别离心。吾亦江乡子,思归梦寐深。闻君去水宿,结思渺云林。牵缀从浮事,迟回谢所钦。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
将帅贪功将帅贪功 【原文】 以功名为心,贪[1]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为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廉颇既老,饭斗米,肉
-
上片“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写出词人内心的寂寥幽暗、孤独凄冷的深层感受。“西楼淡月凉生晕”句,可谓情景交汇,含蓄蕴藉。然其妙处却在移情于物,颇有“通感”技艺,月晕,此乃视觉意象;而“淡月”,已具有了某种心理因素,是感觉意象;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
[十三·一]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 ① 劳之。”请益。曰:“无倦。” [十三·二]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 ② ,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
-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
-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出处】唐李白《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 【意思】三川一带的叛军横行纷乱如麻,士族百姓纷纷南逃似混乱永嘉。只要起用隐居东山
-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 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皇甫松其人,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字子奇,晚唐时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县)人。其父皇甫湜、其舅牛僧儒皆为有唐名士。《花间集》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