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写《岳阳楼记》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小的时候家里生活贫穷,但他很有志气,勤奋好学。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广博的知识使他成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长大后,范仲淹考中了进士,并且进入朝廷为官。当时江淮一带遇到旱灾,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范仲淹多次上书要求仁宗皇帝派人去救济,仁宗都不予理睬。范仲淹就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上奏,仁宗被他打搅得没有办法,只好派他去赈济百姓。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他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曾多次提出改革的建议,却都未被采纳。
一次西夏的元昊避开朝廷自立为帝,向宋朝发起进攻。当时,谁都不愿去处理这件棘手的事,范仲淹却义无反顾,他主动要求前去解决西夏问题。
范仲淹去了后,先到前沿地带了解情况,之后又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见,多数大臣主张发兵征讨,经过他分析情况后,没有同意。他主张采取招抚政策,团结少数民族群众,让他们安居乐业,才能稳定局势,征讨只会让双方都受到伤害。
经过范仲淹的努力,宋朝与西夏最终达成和解协议,使民众避免了一场战争伤害,稳定了朝廷大局。
这时,宋朝内部矛盾又开始激化,人民不满腐败朝政,起来反抗。宋仁宗不得不采纳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以诏书形式在全国颁布“庆历新政”。
因为“新政”触犯了官僚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才实行一年的“新政”就被扼杀了。范仲淹也因此被罢免了官职,发配去防御西夏。
尽管范仲淹一生坎坷,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却始终没有改变。他在其著名的岳阳楼记里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正是他一生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曾为
-
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 ① , 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 ② 初,长史味道刺眉州 ③ ,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而谱不及 ④ 焉者, 亲尽 ⑤ 也。亲尽则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
-
【4287】沂蒙精神(费聿辉、陈东升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7万字,2018年1月第1版,45元)6章:[1]红色沂蒙的精神家园;[2]爱党爱军的政治
-
野狐峡大野摇动五彩的群落花气熏蒸中,我走向草原边缘黄河,不在群山中穿行而是在平地切出深深的裂谷惊世骇俗的刀法天地间錾出神奇的雕塑两
-
《庄子》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 ② ,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③ 。匠石运斤成风 ④ ,听而斫之 ⑤ ,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⑥ 。宋元君闻之 ⑦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
-
【原题】:夏日同官会饮白鹤寺双瀑亭李道济作诗纪事因次其韵
-
[宋]汪莘志可洞金石,气可塞堪舆。问君所志安在,富贵胜人乎?看取首阳二子,叩住孟津匹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天视自 ①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尚书·泰誓中》) 注释 ①自:从。过:过错。 译文 上天所见,都是来自民众的所见,上天的所闻,都是来自民众的所闻。老百姓有什么过错,都是我君王
-
欧阳修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据《居士集》目录注,该诗作于明道元年,为《游龙门分题十五首》之一。 这首诗写的是灵山月夜的景观,其中亦拂溢着佛地所特有的禅气,形成空灵静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