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翻译与解读
执大象,天下往01。往而不害,安平泰02。乐与饵,过客止03。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04,视之不足见05,听之不足闻06,用之不足既07。
今 译
国君能执守无为大道而养育万物,天下人都会去归附。归附的人不受伤害,大家都能安宁、平和、康泰。能欣赏音乐和享受美食,过往的客人也会留下来。
谈论大道,淡而无味,视之而不得见,听之而不得闻,用之而不能尽。
评 议
此章是讲大道的功能及其形态。在讲道的功能时,老子认为治国人君,若能执守大道顺应自然而治国理民,不伤害百姓,百姓能过安、平、泰,食美歌乐的生活,天下百姓自然就会往而归附。此其一。其二,大道玄虚,淡而无味,视之不得见,听之不得闻,用之不能尽。这是以道喻人。古人云:“百虑而一致,殊途同归。”老子虽然经常不离大道的套话,而呼吁人君要为民谋福的宗旨,总是不变的。
明代焦竑老子翼援引希声注、苏注、吕注、息斋注四家的诠释,皆未能正确阐明老子此章宗旨,所说似是而非、若即若离,对读者解读此章的思想内容,毫无裨益。这就说明古代注老释老著作虽然甚多,而真正能恰到好处地诠释老子者甚少。尤其对老子各章的深刻意蕴,大都未能看到其玄机所在。
注释
01执大象:河上公曰:“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02安平太:太,通泰。两句:谓天下万民归附而无害,则能安矣、平矣、泰矣。林希逸曰:“天下无所害,则安矣,平矣,泰矣。三字只一意也。”河上公曰:“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奚侗曰:“安宁、平和、通泰,皆申言不伤谊。”03乐:音乐。饵:美食。说文解字曰:“饵:粉饼也。”林希逸曰:“张乐设馔,以待嘉客,乐终食尽,客过则止矣。过者,去也,是筵席必有散时也。”两句:意谓有悦耳之音乐和美食佳肴,过客则留下享受。04“道之”两句:河上公曰:“道之出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05足:得也。河上公曰:“足,得也。道无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06“听之”句:河上公曰:“道非五音有宫商角徵羽可得听闻也。”07既:尽也。河上公曰:“既,尽也。谓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时也。”林希逸曰:“此即物有尽而道无穷之意。”-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品赏析【注释】: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
-
李渔 李渔是继冯梦龙、凌濛初之后影响最大,也是最富创作个性的拟话本小说家。 《十二楼》是李渔《无声戏》 (《连城璧》)以外的又一本小说集。又名《觉世名言》、《觉世名言十二楼》。李渔的朋友黄冈人杜濬(1
-
过三闾大夫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唐德宗贞元
-
奕之时义 ① 大矣哉!体希微 ② 之趣,含奇正 ③ 之情,静则合道,动则适变。若夫入神造极 ④ 之灵,经武纬文 ⑤ 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支公 ⑥ 以为手谈,王生 ⑦ 谓之坐隐。是以汉魏名贤
-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则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南郡庞士元》原文鉴赏
-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是旱木匠所不能比的。一绝是看树料。水乡人都说他的眼是探照灯,能探
-
【4662】红河边的中国:滇西挂职行思录(曹东勃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1 7万字,2020年1月第1版,59元)△4部分:①制度观察的文化沉思;②
-
送别朋友,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采纳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
-
《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