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江南》古诗词鉴赏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原诗作者】:汉乐府
【导读入境】:
时值水乡采莲的季节,一望无际的莲叶,多么茂盛饱满。荷塘丛中,悠悠荡着几只采莲的小船。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追逐,活泼顽皮。一会游到莲叶东,碰到荷茎又倏地游到了莲叶西。忽而游到了莲叶南,一个转身又游到了莲叶北。
【赏析】:
这首民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采莲图景,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了采莲人轻松欢快的心情。画面明朗,语言朴素。在表现手法上有突出的特点。
一是运用移情方法:要表现采莲人劳动之中愉快的心情,却没有写人的姿态神情,而是把人的情感移植到游鱼身上,传神地描述鱼儿在水中自在畅游的情景,实际上是在展示采莲人灿烂的笑容、优美的动作和抑制不住的快乐心绪。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不独此例,比如有些诗文写“山欢水笑”、“虎悲猿哀”,其实都是在表达人的乐与忧。这样写能够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可以使诗文更富感染力。
二是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诗前三句是主体,后四句只是把“鱼戏莲叶间”铺成鱼戏莲叶之东西南北。这种重复歌唱的形式颇似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简化。那么后四句也就不能只视为简单的重复,它们在诗中起着很重要的渲染烘托作用。这样写能够收到一唱三叹、余韵不绝的效果。正因为有这四句,鱼群的自由自在、采莲人的轻松愉快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思考题】:
1.这首诗中描绘的水乡采莲图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图景有何异同?
2.想一想,你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移情于物的方法?仔细体会它的作用。
-
君道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
-
[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1
-
这是一首凭吊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
全诗四十八句,按内容分为五节。前十句为一节,写题目中的“水谷夜行”作为全诗的引子。首两句写夜班更深起行的感受。首句鸡声惊起,憨、号、荒这些字给人以荒凉冷落的感觉,“山壁月倒挂”写月将落的景色,生动形象,和首句的荒寒相映成趣。三、四句写早
-
【原题】:次韵和阁长李舍人喜薛梁二舍人及予同时拜命之什
-
古文观止·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题】:横舟弟相别年馀阻一江之水彼此皆病未有可会这日向得一两诗多悼亡感慨不忍和答今乃粲然盈册老眼增明适兹喜雨取登楼喜雨之作先次韵三章不能多也
-
首句,言宫人天然花貌,又加艳丽之状,而芙蓉不若。二句,“珠翠香”承上“妆”字,风来珠翠飘香也,其倩丽如此,宜君王之来幸。三句转变,言美人虽望幸,却恨含情未伸,徒对着弃捐之秋扇,只可掩却,有自伤意。四句
-
嵩高最高处,逸客偶登临。回看日月影,正得天地心。念此非常游,千载一披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