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忍学《十三九世同居》译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忍学《十三九世同居》译文与赏析

十三九世同居

十三九世同居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

【译文】

张公艺一家九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唐高宗亲自来到了他家。唐高宗问张公艺他家九代人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原因,张公艺只是写了个“忍”字来回答唐高宗的问话。唐高宗被这个回答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于是赏赐给张公艺家绫罗绸缎。

【评析】

唐高宗所造访的这户人家比唐太宗所造访的那户人家还要庞大,因为这户人家是九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但是,不管是五代人还是九代人,他们能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建立起一个这么庞大的家庭,其原因始终是一个字——忍。

夫妻之间相互信任,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责任,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关心和尊重,这样,即使再庞大的家庭也能以和谐的纽带联结在一起。

要使家庭关系和谐,也应学习必要的处世方法。相敬如宾,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家庭。矛盾就像绳结,要随时去解,不要让问题堆积成待发的火山。如此看来,随时吵吵架,并不都是坏事,不过要注意“方式”和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罢了。

典例阐幽争名逐利,不念手足

兄弟姐妹之间也要相互包容谅解,这样才能气息相通,就如同树枝相连。哥哥姐姐要对弟弟妹妹肩负责任,弟弟妹妹也要对哥哥姐姐态度恭谨。一家之中,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爱,关系融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收到最大的整体效应。

东汉人许武,有两个弟弟许宴和许普,他仗着长兄为父、说一不二的优势,提出分家,把肥田、大宅、壮奴、美婢,一律归在自己名下。两个弟弟分到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众人皆愤愤不平,鄙视许武贪婪的同时,也都赞赏两个弟弟的容让精神。舆论使然,许武的两个弟弟被政府推举为孝廉。这时,许武出来为自己辩解,说:“我当初分家,是为了给两个弟弟创造争取孝廉的条件,如今心愿已遂,我决定把原来多分的家财产业,全部分给两个弟弟,以明世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许武的前后行为都是欺诈性的。仗势欺弟,把肥田大宅据为己有,用心之不良,行为之放肆,到了毫无顾忌的地步。此其一。看到两个弟弟的政治声誉悄然而起,他又谎称自己前面的不义是刻意所为,是为了两个弟弟好。此其二。这样的人,已失信在先,倘再说什么,都大可怀疑。

猜你喜欢
  • 国学名句“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出处和解释

    【名句】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坐人家的车子就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就要惦念人家的忧虑,吃人家的饭食就要为人拼命效力。

  • 《小猫的拜访》鉴赏

    作者: 张俊山

  • 白居易《阿崔》全诗赏析

    谢病卧东都,羸然一老夫。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已衰宁望有,虽晚亦胜无。兰入前春梦,桑悬昨日唬里闾多庆贺,亲戚共欢娱。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玉芽开手爪,酥颗点肌肤。弓冶将传

  • 《美女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美女篇曹植【原文】美女妖且闲[1],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2]。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3]。明珠交

  • 《时人为杨氏谣》鉴赏、赏析和解读

    其一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 其二 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唐·陈鸿《长恨歌传》 杨氏,指杨贵妃。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县)人,小字玉环。美姿容、晓音律、善歌舞,初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

  • 改订新约

    “改订新约”是国民党与帝国主义交涉修改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斗争。1928年6月15日,国民政府对外宣布要改订不平等条约。7月6日,外交部发表文告,提出重订新约的三条原则,南京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开始。

  • 《江城子·斜风细雨作春寒赏析》

    这首词写失恋的悲愁,充满作者心灵深处的凄厉哀鸣。朱淑真在少女时期曾有过一段自由婚恋的幸福,可是后来由父母主婚,强嫁一俗吏,志趣难合,遂愤然离去。这棒打鸳鸯散的忧伤,这琼枝错插、忍遭摧损的隐痛,萦盘郁结于心,使她在恨、愁、悲、病、酒五字生

  • 《论书绝句二十首(其九)》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马叙伦 “三”字尤应三笔殊,须知莫类算盘珠; 纵教举世无人赏,付与名山亦自娱。 马叙伦(1884—1970),字夷初,一作彝初,号寒香、石屋老人,别署啸天生,浙江余杭人。现代著名的民主人士、学者。同盟

  • 袁袠《阳朔试诸生,赋五仄五平诗》写景抒情诗词赏析

    阳朔试诸生,赋五仄五平诗振铎试粤壤(2),升堂趋文儒(3)。角艺自古昔(4),扬言由唐虞(5)。赫赫列圣典(6),循循先师谟(7)。孰谓此远僻,皇风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名句】小学 ① 而大遗 ② ,吾未见其明 ③ 也。 【注释】①小学:学习细枝末节的知识。②大遗:遗漏了重要的知识。③明:懂得学习的要义。 【释义】学习细枝末节的知识而遗漏了重要的知识,我看不出其懂得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