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游子吟》古诗词鉴赏
作者: 童继红崔承枢魏惠明
【原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1),报得三春晖(2)。
【原诗作者】:孟郊
【导读入境】:
孟郊,父早丧,奉母而居,家境贫寒。直到四十六岁才得及第。只作过一任县尉。这首游子吟,全唐诗在本诗题下有个小注:“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迎母时忆及母子昔日将分别时的场景,方作此诗。
还需要了解的一点是:有这样一种民间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在吴越乡间老辈人还知道这种习俗。
儿子又要告别母亲远走他乡了。母亲还在没日没夜地赶做活计。她飞针走线,正缝着要远走他乡的孩子身上的衣服。这是怎样的一颗慈母心啊!孩子就要远行了,她一针一线,密密匝匝地精心缝制,她是怕孩子飘泊在外边迟迟不归啊!一针一线寄托着慈母的深情。这种深情是阳光,是整个春天的阳光。这阳光,哺育万物成长,给万物带来生机,这是何等的无私和伟大?那微细小草的一点点绿意怎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的太阳光辉呢?对于三春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慈母之爱。在母子即将分别的痛苦时刻,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诗人捕捉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缝衣“镜头”。“手中线”和“身上衣”是两件极平常的事,“密密”是动作,“意恐”是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描写构成了一个缝补衣服的场面。一针一线寄深情,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真挚的感情,是一片爱的纯情。最后两句用“谁言”提起反问语气,意谓:谁说那小草的一点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里太阳照临的恩惠?形象的比喻、悬殊的对比使全诗的诗意得到了升华。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格调淳朴素淡,而诗意浓郁,感人至深。
【思考题】:
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很普通的诗句你能做什么联想?
-
【生卒】:1923—【介绍】: 美国存在主义*作家。生于新泽西州朗布兰奇,童年在纽约犹太人居住区度过,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取得理学
-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作品赏析岂:一作初、欲----------------------------------------
-
【4619】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林达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 8万字,1997年5月北京第1版,2019年11月第41次印刷,38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 【意思】荷笠: 背负着斗笠。句意: 背着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向着那青山深远处走去。描绘出了高僧入山的潇洒形象。 【鉴赏】
-
军城临汉水,旌旆起春风。远思见江草,归心看塞鸿。野花沿古道,新叶映行宫。惟有诗兼酒,朝朝两不同。
-
【注释】:原题:同张叔囦顾致尧游金山受之惮于涉险爽约不行因以诗简之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2〕 ,必知乱之所自起 〔3〕 ,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4〕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5〕 。治乱者何独
-
汉武帝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
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作品赏析《石镜》:《琴台》二诗,黄鹤编在上元二年成都内。【顾注】公诗有云:“石镜通幽魄,琴台点绛唇
-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注释】凭阑:靠着栏杆。柳永《蝶恋花》:“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杨花雪:像雪花一样洁白的杨花。苏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