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司马错议伐蜀》全文赏析
张仪司马错议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
辨奸论辨奸论 北宋·苏洵 【题解】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
刘勰用“风骨”来评文,也是对写作的美学要求。这里的风指神气,骨指形貌。谢赫用风骨来评画,就是主张画要神形具备。不但要形似,即有骨,还要神似,即有风。风骨是画的美学要求。
-
上党搀天碧玉环,绝河千里抱商颜。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造物何如童子戏,写真聊发使君闲。何当挈取征西去,画作围床六曲山。
-
潘岳《悼亡诗·其一》 荏苒冬春谢 2 ,寒暑忽流易 3 。之子归穷泉 4 ,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 5 , 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 6 , 回心反初役 7 。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8 。帏屏无仿
-
姜白石词素以深至之情为体,以清劲之笔为用。这首《惜红衣》词,颇能见其特色。 白石词多有序居首,此词亦然。小序述作词的起源。公元1187年(淳熙十四年丁未),白石依萧德藻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水乡,北临太湖,境内有苕、霅二溪,
-
【名句】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注释与译文]肝胆,指作者恢复明朝的赤胆忠心。这两句说:自己的一片忠心丝毫没有改变,永存于天地之间;但长期奔波跋涉,经历了江山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诗句表现了年
-
《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黎志远《汉阳舟次》,良朋贤友类名言句子
-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作品赏
-
明夷第三十六 【题解】 明夷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坤上)。上卦为坤,坤为地;下卦为离,离为日。上坤下离,是太阳没入地中之象。太
-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故人故情怀古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王勃《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