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鉴赏
作者: 杨长春
缪崇群
一个怕过桥的少女,她住在江的彼岸。
在江的这边或那边,我们却常常会见,记不清谁从桥上过来,谁从桥上过去。
那边有油绿的原野,和青螺般的峰峦,这边有闹市,有商店,有齐整的城垣。
轻轻地诅咒它,这桥,正横在我们两者之间。
默默地感谢它,这桥,也是连系着两边的一条线。
用喜惧与忧患捻成的线,悄悄地它会穿过了我们心灵的眼。
我喜欢这个怕过桥的少女,因为她是天真而没有一点邪念。我喜欢桥,桥通着彼岸。或者更多的纯真的少女们也住在彼岸。
桥的影子投在江上,任凭那些呜咽着的,奔腾着的,象无数生命似的波流吻它,它不作一声语言。
桥的影子映在雨过的天上,那是一条彩虹,象征了它的光明与灿烂。
我认识了真理,真理住在光明里。
我认识了桥,桥是被真理砌成的一面。
桥永远连着两岸,真理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接近了。
一九三九年三月
桥,作为此岸和彼岸之间的联系物,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意象。
江或河隔断了世界,于是便有了岸与岸的隔膜、对峙、对立。其实在现实世界中,这对立何止仅仅存在于岸与岸之间。作为一个认识主体,就“我”而言,那些“我”不能认识、不能理解、不能交流的外部世界何尝不是“我”的对立面。虽然它们是美好的,虽然它们对“我”而言充满魅力,但它们却与“我”毫不相干。扩展自身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而发展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了解未知的东西,变异已为自我的一部分,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这个过程,也正与过桥相似。
被阻隔的两岸遥遥地对立着,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陌生地遥望着。联系起它们的,只能是桥或桥一类的东西。两岸之间有形的桥是用砖砌成的,而那些看不见的桥,譬如沟通“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着心灵与心灵的桥是用什么砌成的?“我”最后认识到,那“是被真理砌成的一面”——是真理使“我”认识了万物,是真理沟通着人们的心灵。我们要了解世界、获得世界,只有沿着真理的桥梁去接近它们。
这虽不是一篇情绪性散文,而是重在表现一种哲理性思考。但是却也有“情”的投射。作者找到了一种很准确的意象——“过桥”——来表达他的感悟,作品中“我”和那位少女隔江相望、过桥相会的故事使“过桥”这一意象变得更加丰满具体,哲理中也就渗入情感的汁液;而结尾处高度概括的语言则使这种思考进一步明朗化:“桥永远连着两岸,真理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接近了。”犹如明灯高悬,照彻了全篇的意境。
-
【原题】:计友载酒沧江海棠下公许以上寿亲庭不克与胜赏翌日招饮出示新作敬和元韵
-
黄庭坚《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 ②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 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尘迷。 ③ 【注释】 ①太一:神名。北宋时汴京
-
拂衣去何处?高枕南山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早朝非晏起,束带异抽簪。因向智者说,游鱼思旧潭。
-
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 (1) ,地大震。余适客稷下 (2) ,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 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意指时下之人不能领悟凌云木的价值,必须等待凌云木真正达到崇高地位才会被人所赞美。凌云木,即神木,可见李白对于真正才华的崇拜之心。这句名句让人深思,也揭示了凌云木这个比喻的一种深刻意义,即真正的才能必须经历时间的洗礼和考验,始能得到认可。
-
这是一首赠妓词。写妓女抛弃旧主,另寻新欢,并就此对其进行批评、规劝。语多嘲讽,诙谐有趣。 全词共分两大部分。前七句为第一部分,写其抛弃旧主人。起首二句写其轻率。不经了解,便一口咬定那人是“好个主人家”,所以“不问因由便去嗏”,走进了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鹳鹊楼,或称鹳雀楼,在蒲
-
郑协《溪桥晚兴》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译文】 亭基寂寞,野渡无人。春水平岸,绿草芊芊。孤独的诗人凝视这一抹残阳,笼满袖杨花,听杜鹃那“不如归去”的哀鸣
-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作品赏
-
出则以车, 入则以辇, 务以自佚, 命之日招蹶之机; 肥肉厚酒, 务以相强, 命之曰烂肠之食; 靡曼酷齿, 郑卫之音, 务以自乐, 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 贵富之所致也, 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
名言: 出则以车, 入则以辇, 务以自佚, 命之日招蹶之机; 肥肉厚酒, 务以相强, 命之曰烂肠之食; 靡曼酷齿, 郑卫之音, 务以自乐, 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 贵富之所致也, 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