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诗经鉴赏

《荆轲歌》原文与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荆轲歌》原文与鉴赏

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原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鉴赏】:

荆轲歌,一名易水歌,又名渡易水歌。是战国时代著名侠士荆轲所唱。

战国策·燕三:“太子(丹)……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为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一种祭祀路神的仪式)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徵ahǐ只:五音之一。变徵:徵的变音,七音之一。音调悲婉凄清)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羽:古五音之一,音调激昂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燕策中“荆轲刺秦”,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后来史记几乎一字不改,全文照录。特别是其中“易水送别”一段写得尤为精采。这首歌就是荆轲在燕太子丹为他在易水送行的时刻即席创作并演唱的。梁启超在中国美文史稿中说:“到秦汉之交,却有两首千古不磨的杰歌:其一,荆轲的易水歌;其二,项羽垓下歌。”

易水歌的产生既有其大的时代政治背景,又有其特定的原由和场景。大的时代政治背景就是战国纷争,秦势欲吞六国,而关东诸侯势如垒卵,抗秦之功渺渺难见。天下大局已定,燕国危在旦夕。小的特定缘由和场景就荆轲准备不足,待人未至,而燕太子五内如焚,催逼成行,并在易水为他饯别送行。于是荆轲愤而向太子及宾客“辞决”,并发为悲慨之歌。

歌辞只有寥寥的两句。第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对眼前所见之景进行描绘,主要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之神。这里环境烘托用实笔勾勒,既是描摹此时此地自然之景,也是写饯送者与被送者那生离死别之情。秋风萧瑟,发出悲鸣;易水之上,寒波荡漾;送行者白衣素冠,悲慨唏嘘。这里由景见人,自然之景着送行者之色,属于移情一类写法,为这首歌创造了一个悲剧性的氛围。只一句,就写得悲凉萧杀,意绪苍茫。而被送者的愤激之情更可想见。这些都烘托出荆轲怒目横眉之神,突出了他生死离别之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萧萧之秋风,寒清之易水,与宴会者的神情,送别之音乐,互相激感,相得益彰。其意境之深沉,氛围之浓烈,竟使易水寒风成为悲慨壮烈精神的象征。

第二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尽荆轲义无反顾之志,慷慨激昂之态以及他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气慨,并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正如古人所评:“观此景象,千载犹令人悲愤”(凌稚隆史记评林引董份语)。荆轲歌就这样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侠义英雄的形象,极其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梁启超在中国美文史稿中说:“荆轲的歌当有两首。前一首作变徵声,大概是叙怆恻的别情,所以满坐垂泪。可惜歌词已失传了。这一首乃最后所歌。史言‘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至今我们读起来,还有一样的同感,当时更可想见了。虽仅仅两句,把北方民族武侠精神完全表现,文章魔力之大,殆无其比。”另外,从形式上看,词中所表现的悲愤激烈之情,虽非楚人,实类楚辞。两句中间都用“兮”字延宕语意,蕴含无尽情思,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燕赵自古多悲歌。沈德潜古诗源评道:荆轲歌“至今读之,犹存变徵之声。”

总之,这首歌形象鲜明生动,感情强烈而深沉。语言优美,韵味苍凉,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是一首壮士慷慨赴难的绝唱。让我引阳缙荆轲歌作为本文的结束:“幽谷路不通,燕将重深功。长虹贯白日,易水急寒风。壮发危冠下,匕首地图中。琴声不可识,遗恨没秦宫!”

猜你喜欢
  • 徐东《搞笑的房子》

    老李赚了将近四百万,却来找我诉苦。 老李买过一套二手房,当时八千块一平方米。那套房子花了八十多万,首付了二十多万,贷了六十多

  • “物极则衰”注释、译文和评说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

  • 辨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

    名言: 辨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 句意: 辨别是用来说明是非的分别, 审察治乱的纲纪, 表明同异的地方, 考察名实的道理。 出处: 《墨子·小

  • 《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 编年记事通史,清吴乘权等辑,施意周点校,1960年中华书局初刊,后多次重

  • 《[商调]集贤宾·宫词·曾瑞》原文与赏析

    曾瑞[集贤宾]闷登楼倚阑干看暮景,天阔水云平。浸池面楼台倒影, 书云笺雁字斜横。衰柳

  • 韦应物《杂言送黎六郎(寿阳公之子)》全诗赏析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

  • 白居易《春题湖上》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春题湖上》是白居易的一首诗,以描绘春天在湖上的景色为主题。文章旨在从赏析、鉴赏和解读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意境。作者通过描绘湖上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诗中用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湖水银河倒影”,“鸟语花香”,增强了对春天景象的形象化描绘。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一定的社会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时政的忧虑。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不同感慨。最终,诗歌的主旨是倡导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 清·康有为《槟榔屿督署秋风独坐杂作》思君忧国

    诗人虽身居异域,却深切地关注着国内的形势,故每每思君忧国,怨愤填膺。他在秋风中独坐,遂写下两首小诗,这是其中之一。

  • 杜甫《发阆中》全诗赏析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作品赏析【鹤注】广德元年九月,公自梓入阆,冬末复归梓,明年初春又至

  • 李白《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全诗赏析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