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本文通过分析老子七十七章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阐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老子认为,天道运行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类社会却恰恰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劳苦大众的现象。老子提出,只有有道之人才能用有余去奉养不足之人,圣人即是如此。圣人奉献而不自显,成就而不自居,顺应天道。反之,自显其能、自居其功,则陷入人道劣根性。这一论述启示我们,应追求顺应天道,奉献他人,不图名利,以实现社会和谐。
【注释】
选自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自然界的规律。
损:减少。
补:增补。
人之道:人类社会的处事原则。
奉:供奉。
【赏析】
老子指出,天道与人道二者是有区别的,奉行天道的人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他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意思是:天道是减损有余的,增补不足的。人道就不是这样,而是减损不足的,增补有余的。
老子认为,天道的运行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周易·谦卦里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即是说,天道是减损满盈,增益谦下;地道是高山变为深谷,深谷变为高山,也是减损满盈流向谦下。周易·丰卦的彖辞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即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开始西斜,月亮到了圆满就将亏蚀,天地盈虚,随着时序的更替而消长。
然而,人类社会的活动规律则恰恰相反,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是损不足以补有余。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凭借手中的财产和权力,剥削和压迫劳苦大众,使穷的更穷,富的更富。二者相较,当然天道优于人道了。
那么,谁能够用“有余”的东西去奉养天下那些“不足”的人呢?老子认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圣人就是有道之人。因此,圣人做了贡献而不显示自己贤能,成就了功业但不居功骄傲,因为“天道”就是如此的。反之,如果做了贡献就显示自己才能,成就了功业就居功骄傲,就落入人道的劣根性上去了。
-
【名句】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语出宋代文天祥《言志》诗。天下黑暗,宁肯为“道”而死,决不苟且偷生;只要“道”存在,光明就可以照耀千古。说明人应为真理而战斗,而不应苟且偷生。
-
王国维《人间词话·深致乃优美》经典解读 深致乃优美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
-
谁将射御教吴儿,长笑申公为夏姬。却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范蠡。)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张翰。)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
-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天宝七年(748)前后,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殷璠《河岳英灵集》),被贬为龙标(今潮南黔阳一带)尉。在这里,受到武陵(今湖南常德)
-
石屏自倚浮云外,石路久无人迹行。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
-
【原题】:某获造司空府得至便座见文禽五六夷犹曲池上意甚得所慨然有感於衰戏作二绝句
-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出处】唐沈佺期《杂诗》 【意思】少妇我今怀相思意, 恰如郎君别时情。谁能率兵挥大旗, 一举克敌攻取其都城。 【鉴赏】 在闺房中的年轻妇女,到
-
艰我稼穑,载育载亭。随物应之,曷圣与灵。谓我何凭,惟德之馨。谁云天远,以诚必至。太清无云,羲和顿辔。于斯烝人,瞻彼非觊。阴冥倏忽,沛泽咸洎。何以致之。我后之感。无皋无隰,黍稷黯黯。无卉无木,敷芬黮黤。
-
灵药出西山,服食采其根。九蒸换凡骨,经著上世言。候火起中夜,馨香满南轩。斋居感众灵,药术启妙门。自怀物外心,岂与俗士论。终期脱印绶,永与天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