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节诗歌。在这首诗中,苏轼以酒问月,抒发了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团圆的渴望。他感慨于人间悲欢离合,月亮阴晴圆缺,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并期盼人们能长久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才情和哲理,成为中秋节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把酒:端起酒杯。宫阙(què):宫殿。琼楼玉宇:玉石砌成的楼宇。 琼,赤玉。宇,屋檐,代指楼阁。不胜:禁受不住。弄:欣赏。朱阁:华美 的楼阁。绮(qǐ)户:雕饰华美的门窗。恨:遗憾,不满意。何事:为什么。 婵(chán)娟: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大意】这皎洁的明月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 中秋节的晚上,我端起酒杯向 苍茫的夜空发问。不知道天上的月宫中,现在是什么年月了。我真想乘 着清风回到月宫,但又担心在天上玉石砌成的华美宫殿里,禁受不住寒 冷与寂寞。哪里比得上我在人间的月光下手舞足蹈,欣赏自己婆娑的清 影怡然自乐呢! 月光转过了朱阁红楼,低低洒进雕花的窗帘,照耀着难 以入睡的离别之人。月亮不该有什么遗憾事吧?可为什么总是在人们 不能团聚的时候圆呢?人世间有悲伤欢乐、离别团圆,月亮有阴晦晴朗、 圆满缺损,这是自然规律,自古以来就难以使它永恒地完美! 但愿我们 不必为这些事而苦恼,都平平安安地生活,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也能共赏 一轮明月,借这美好的月光传达彼此的情意,不为远别而伤心。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52页.
-
一译《酒精集》《醇醪集》。法国立体未来派*诗人吉约姆·阿波利奈尔*的代表诗集。1913年初版,1918年再版。收有诗人1898-1913年的诗作。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翻译:漂浮的云朵勾起了离乡别亲的心情,夕阳映照出了思念故友的情感。 上一句:浮云游子意。 下一句:落日故人情。【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天上浮云就像游子的心意, 漂泊不定;徐徐落日就像我的惜别之 情,迟迟不去。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 他乡的人。故人:指诗人自己。此二句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将游子的心情比作天上 -
诗写诗人游览佛寺留宿不归的见闻感受,反映了僧侣的夜间生活,传达了玄妙的佛理,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俗向往方外的思想。
-
也许是多年在农村生活的习惯,平时看日历时,我总是先看看阳历,然后也经常看一看农历,把阳历日期和阴历日期在心里默默对照一下,如果台历
-
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
见《山东文学》条。
-
召旻 作者: 邵之茜 【本书体例】
-
攧厥。看精神、压一庞儿劣。更言语、一似春莺滑。一团儿、美满香和雪。去也。把春衫、换却同心结。向人道、不怕轻离别。问昨宵、因甚歌声咽。秋被梦,春闺月。旧家事、却对何人说。告弟弟莫趁蜂和蝶。有春归花落时节
-
上宰领淮右,下国属星驰。雾野腾晓骑,霜竿裂冻旗。萧萧陟连冈,莽莽望空陂。风截雁嘹唳,云惨树参差。高斋明月夜,中庭松桂姿。当睽一酌恨,况此两旬期。
-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