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五律《綦毋潜·宿龙兴寺》诗词赏析
千家诗五律綦毋潜·宿龙兴寺诗词赏析
綦毋潜〔二〕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三〕,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四〕,青莲喻法微〔五〕。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六〕。
〔一〕龙兴寺:其所指说法不一,一说在今湖北房县西北,一说在今湖南零陵西南。
〔二〕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江陵)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官宜寿尉、左拾遗。开元十八年,入为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天宝十一载(752)任左拾遗,后迁为著作郎。安史之乱后,他再度归隐,游于江淮一带。其诗善写幽寂之景,诗风接近王维,充满禅理,为盛唐田园山水诗代表人物之一。前人对他的评价很高:“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共二十六首。
〔三〕方丈:寺院长老或住持说法处,法苑珠林·感通圣迹:“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此处泛指禅房。
〔四〕白日:这里比喻长老传法时,心像白日那样明朗洁净。
〔五〕青莲:青色莲花,佛教以为莲花清净无染,常用来指称和佛教有关的事务,这里指佛经。微:精微。
〔六〕“天花”以下两句:维摩经·观众生品载,佛祖让天女散花来试探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落之不尽,有鸟衔之而去。
【点评】诗写诗人游览佛寺留宿不归的见闻感受,反映了僧侣的夜间生活,传达了玄妙的佛理,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俗向往方外的思想。
-
名言: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注释: 四句均为意动用法, 如“乐”为以……为乐。夭: 早死。 句意: 不以长寿为快乐,不以短命为悲伤,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迫为可耻。 出处: 《庄子·天地》
-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
-
临水纵横回晚鞚。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
此诗之堍,恰与《泊樵舍》一诗成鲜明对照。 从时令看,阴郁的秋、冬早已过去,正好是群旧识春风好,殷勤拂面来"的春日了。施闰章大约也巳返回故乡,正带着—主恩闲日月,吾道合江湖”的喜悦,或在家中诵读“旧书”,或泛“东溪”就友畅
-
【原题】:题日本僧云山千里图天东日出天西入,万里龙鳞散原隰。
-
《先秦散文·尉缭子·天官》原文鉴赏 梁惠王问
-
作者: 王之文张国生刘桂兰 【原诗】:锦城丝管日纷纷
-
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乖离乎! [2] 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3] 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
-
《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
-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