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翻译赏析
登高是杜甫在唐代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登高为题材,描绘了登高所见的秋景,并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如风急、猿啸、落木、长江等,营造出一幅萧瑟的秋日景象。同时,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句子,抒发了作者对长期流离失所、多病缠身、孤独寂寞的悲凉情怀。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愤。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充分展现了杜甫的诗歌才华。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②。艰难苦恨繁霜鬓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
【注释】 ①渚:水中小洲。②百年:一生,此专指暮年。③苦恨:很恨,极恨。④新停浊酒杯: 当时杜甫因患肺病戒酒,故这样说。
【诗大意】 急风呼啸,天空高远,耳边不时传来峡中猿猴悲哀的叫声;在冷清的洲渚和白茫茫沙滩的上空,鸟群在盘旋飞翔。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瑟秋风中纷纷飘下,望不见尽头的长江奔腾汹涌而来。常年在万里之外客居,秋来更增添了悲愁; 暮年衰弱多病,现在又孤零零地独自登台。时世艰困,遭遇艰辛,可恨这双鬓已变白; 穷途潦倒,狼狈不堪,偏又刚刚暂停浇愁的酒杯。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瞿塘峡的入口处。杜甫此时56岁,年老体衰,久客不归。这年重阳节扶病登高,看到萧瑟的秋景,触目伤怀,写下了这首名诗。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句写登高仰望,写山,七个字描绘了三种景物: 秋风急吹,天高气爽,峡中不断传来猿猴长啸之声,哀转欲绝,其中有目见,有耳闻。第二句写登高俯视,写水,七个字亦描绘了三种景物: 清清的洲渚,白白的沙滩,鸟儿在来回飞翔,全是目见。首联六种景物,都具有秋天的节令特征和三峡的地方特色,构成了一幅登高望远的幽美凄清图画,并在猿猴哀鸣和洲渚冷清的描绘中,传达了诗人凄凉哀伤的主观感受。两句虽全是景语,不着一个情字,但情由景生,又情寓景中。此联为对句,锱铢钧两,毫发不差,属对精严; 在语意上,则一仰一俯,一山一水,动荡流走,具工整灵动之妙。
颔联两句分承首联的一、二句,从大处、远处落墨,进一步描写登高望到的山景和江景。写山景,着重描绘萧瑟秋风中落叶发出的声响; 写江景,主要刻画汹涌奔腾的长江水势。十四个字,把夔州附近特有的山水并胜、耳目兼摄的秋天景色充分地勾画出来了,宛如一幅形神毕肖的三峡秋景图。“无边”和“不尽”,是登高望远时才有的感觉,以此分别形容“落木”和“长江”,显得意境开阔,从而在原本凄清的景色描写中增添了寥廓的成分; 在原本寓有的悲凉感情中夹杂了豪壮的色彩。“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落叶飘然而下和江水奔涌的气势,上接“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共同组成登高所见的壮观,而且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具有一种音韵之美。这两句在结构上既承上,又启下,“落木”、“萧萧”加浓了秋意,于是直逼出诗人“悲秋” 的感慨,过渡到后面的诗句十分自然。
诗的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
颈联抒写自己长期漂泊,触景生悲和多病缠身、登高伤怀的凄苦心情。十四个字包括了八层意思: 即他乡作客,万里之外作客,长期作客,悲秋之时作客; 重阳登台,独自登台,扶病登台,暮年登台。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渲染,最后落脚到“悲秋”与“登台”,和前面所写秋景相连,把诗人触发起的悲愁之意和孤独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的高度概括力。此联形象性亦极强,虽全是情语,不着一个景字,但我们仿佛看到了在秋风萧瑟、落叶纷纷的天气中,一个年老多病,拖着沉重的步伐,怀着悲凉的心情,缓缓走上高台的老诗人的形象。所以这一联又情中有景,情与景水乳交融。
尾联叙写自己艰难潦倒的遭遇和悲凉寂寞的情怀。第七句紧承第五句,述说自己由于长期漂泊,备尝艰辛。“艰难”二字,不仅指个人生活艰辛,而且指国家时局艰困。本来这种状况正需自己努力来改变,可是两鬓染霜,白发日添,力不从心。“苦恨”一词,写出了诗人因年老而无法使自己和国家的命运改观的痛苦,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操。第八句紧承第六句,写自己穷途潦倒,本来还可借酒浇愁,可是现在因病而戒酒,显然连重阳节的菊花酒也不能喝,既渲染悲愁无法靠酒来排遣而益增,又紧扣诗题“登高”。前面六句写得飞扬震动,这两句以软冷之语收结,一张一弛,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自己曾说: “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这诗就取得了幽美的画意、浓郁的诗情与精严格律的和谐结合。全诗初读一气呵成,似乎句句都不对,实则整齐匀称,句句都对。此诗不但句子之间讲对仗,而且有的句中字与字之间也讲对仗,如第一句中 “天”对“风”,“高”对“急”,第二句中“沙”对“渚”,“白”对“清”。此外,该诗的平仄粘缀也都符合诗律。篇中凄清壮阔的画面,沉郁悲凉的感情,就是在这样格律细密、节奏顿挫、声调铿锵的诗句中传出的。杨伦称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卷十七),胡应麟更推该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 ·内编卷五),这些评语虽然有些过誉,但登高确实是一首情景交融、用律精细的好诗。
-
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虚心涵泳与有效评论——关于王晓静文学评论创作的对谈
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虚心涵泳与有效评论——关于王晓静文学评论创作的对谈◎王晓静 王佐红王佐红:我记得初识师姐时的情景,是和文学有关
-
(节自 《张释之冯唐列传》) 上行出中渭桥 ① ,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② 。释之治问 ③ ,曰: “县人来,闻跸 ④ ,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牛洗澡歇后语大全搞笑,内容包括牛歇后语大全,小牛打滚,求一歇后语,搞笑歇后语大全。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
-
清·宋育仁小楼一雨作春寒,独自倚阑看。东风又绿楼前柳,一丝影、一忆华年。泥酒情怀似
-
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 专则隘,隘则睽,睽则穷,共则博,博则通,通则成 故君子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道,兴事立业,则与人共其功,道隆功著,则与人共其名,志得欲从,则与人共其利 是以道无不明,功无不成,名无不荣,利无不长 小人则不然,专己之道,而不能从善服义以自广也,专己之功,而不能任贤与能以自大也,专己之名,而日恐人之胜之也,专己之利,而不欲人之有之也 ……此二者,君子、小人之大分也
-
《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所谓“两个估计”就是: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这“两个估计”是“四人帮”一伙在1971年
-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上林草尽没,曲江冰复结。红干杏花死,绿冻杨枝折。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上天有时
-
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杜甫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杜甫,卷
-
《人力不滋培,栋梁安得具。》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