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题八首(选一)·赵翼》原文与赏析
赵翼
每夕见明月, 我已与熟悉。问月可识我, 月谓不记忆。茫茫此世界,众生奚啻亿! 除是大英豪, 或稍为目拭。有如公等辈,未见露奇特。若欲一一识, 安得许眼力?神龙行空中, 蝼蚁对之揖。礼教虽则多, 未必遂鉴及。
世界上的傻事,真是古今皆有。在把酒问月中,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向上天发出过这样的呆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千年之后,清代诗人赵翼也和明月说起话来,做出了类似的傻事。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这首杂诗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把月人格化,虚拟了诗人与明月的一席对话,借此抒发诗人愤世疾俗的情怀;但从其艺术效果来看,却使读者获得了一种轻松滑稽的傻趣。
作品开篇即傻气毕露。诗人自信地告诉人们:“每夕见明月,我已与熟悉。”他竟把通常的人际关系运用到人物关系上,以为相见多了,便可互相熟悉,相互谈心。作品以这一滑稽荒唐的心态为支点,很自然地支撑起一根令人发笑的杠杆——向明月发出“可识我”的呆问。于是,一串串梦幻似的彩珠也就可以从这根荒唐的杠杆上悬挂下来,展示给读者——那就是明月的一连串答语。
“不记忆”,是明月对诗人的一句总答;其下十二句,是明月详述“不记忆”的原因。明月所讲述的现象,淋漓尽致地道尽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上人”来说,他们垂以青眼的,只是少数几个“大人物”;至于芸芸众生,则对不起,一概视而不见。“神龙”四句,以生动的比喻告诉人们:上层统治者与广大黎民百姓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沟通的鸿沟;黎民百姓蝼蚁般的悲惨命运,就是由这条鸿沟所造成的。作者愤世疾俗的思想感情,通过揭露这种尊卑贵贱的巨大区别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对明月,作者似乎未置褒贬。但是,既然要把明月人格化,既然要借明月之口暴露社会的人情世态,诗人免不了要对明月的口吻腔调作拟态描摹。“不记忆”一语,便已透露出明月对凡人不屑一顾的骄气;“众生奚啻亿”、“安得许眼力”等语,责备之中露尊大,训斥之中显傲慢,维妙维肖地烘托了明月高高在上的架势和目空一切的傲态。这一切,都是出于主题表达的总体需要。而非诗人随意落笔、信口雌黄。明月的这类情态,当然是诗人想象的。由于这些想象悬挂在与月对话的滑稽杠杆上,因而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傻趣,并借助于这种傻趣寓寄诗人清醒的理智——即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认识。
-
寒苦同登甲乙科,天涯相对合如何。心存阙下还忧畏,身在樽前且笑歌。闲上碧江游画鷁,醉留红袖舞鸣鼍。与君今日真良会,自信粗官乐事多。
-
园有桃,其实之殽。 ①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②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③ 园有棘,其实之食。 ④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
-
学校古诗词大赛新闻稿朗诵(我们学校要举办一个秋月夕韵·歌咏华年诗歌朗诵大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学校古诗词大赛新闻稿朗诵,内容包括学校里举行古诗文朗诵大赛,我大赛让学生朗诵李清照的一首《临江,我们学校要举办一个“秋月夕韵·歌咏华年诗歌朗诵大赛”求一篇诗,学校举办古诗词朗诵大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在下面三首诗词之间。一样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 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 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它展开
-
善言卷二十善言卷二十 【原文】 唯口有枢,智则善转。孟不云乎:言近指远。组以精神,出之密微。不烦寸铁,谈笑解围。集《善言》。
-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
-
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 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 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女亘]娥。 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
-
如果是一片沙漠,只有有水的地方才会有绿色,有绿色的地方才谓之为“绿洲”,有绿洲的地方才会有人群的出现,有房子,有牛羊,有村庄。沙漠
-
老君庙,那条红绸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
-
稍微熟悉佛教史的人都会知道提婆达多这个人物。“提婆达多”是梵文Devadatta音译,旧译“调达”,意译“天授”。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后来加入了僧团,作了和尚。这个比丘在佛典里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
-
作者: 王苏生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