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西湖孤山朝云墓联》原文与赏析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朝云姓王,字子霞,浙江钱塘人,苏轼之妾。她跟随苏轼谪居惠州,三十四岁时病故,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后来,朝云墓由僧人筑亭覆盖,亭上悬有此联,故亭称六如亭。
据宋吴子良林下偶谈说:
子瞻在惠州, 与朝云闲坐。时青女(秋季)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转,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 ‘枝上柳绵吹渐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转引自唐圭璋编著宋词记事)
据此,可知苏轼对于朝云,怀有深厚的感情。后人为了纪念朝云,撰写了这副对联,巧妙地隐括了前赤壁赋中的哲理和苏轼世界观中儒佛两家思想的影响。
佛家要求世人做到六根清净,强调四大皆空,否定人生的实际存在。佛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死、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绝无常住性,称为无常,以此来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因此,佛家认为现世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下联“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便是隐括了这种思想。意思是说,朝云的一生(也代表普遍的人生),有如梦中所见,有如幻术变化,有如水上泡沫,有如镜中影象,有如草头露水,有如空中闪电,是虚而不实的。而此女刚巧又名“朝云”,因此下联又可理解为对天上朝霞变幻形态的描绘。真乃妙语双关,机趣无穷!
佛家虽认为现实人生是梦幻泡影,但又认为一旦修炼成佛,超脱尘世,则能得到永生。上联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即是隐括了这个意思。这是说朝云已超脱了尘世,对于她来说,增减、生灭、垢净都是一样的了,都无等差了。
而这副对联更巧妙的是,它又隐括了苏轼前赤壁赋中“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下联);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上联)”的哲理。隐括苏文的意思来纪念朝云,这真是最好的纪念了。
-
阮元:小沧浪 阮元小沧浪者,历下明湖西北隅别业,即杜子美所言北渚者也。鱼鸟沉浮,水木明瑟,白莲弥望,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
-
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酒中真复有何好,孟生虽贤未闻道。醉时万虑一扫空,醒后纷纷如宿草。十年揩洗见真妄,石女无儿焦谷槁。此身何异贮酒瓶,满辄予人空自倒。武昌痛饮岂吾意,性不违人遭客恼。君家长松十亩阴,借我一
-
秦楚交恶,楚左尹郤恶奔秦 ① ,极言楚国之非。秦王喜, 欲以为五大夫 ② 。陈轸曰: “臣之里, 有出妻而再嫁者, 日与其后夫言前夫之非, 意甚相得也。一日, 又失爱于其后夫,而嫁于郭南之寓人,又言其
-
摘要: 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提醒大家读本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评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语出清
-
沈夫子,胡为醉翁吟,醉翁岂能知尔琴。滁山高绝滁水深,空岩悲风夜吹林。山溜白玉悬青岑,一泻万仞源莫寻。醉翁每来喜登临,醉倒石上遗其簪,云荒石老岁月侵。子有三尺徽黄金,写我幽思穷崎嶔。自言爱此万仞水,谓是
-
这一天,从早晨到午后,他的工夫全费在照镜,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查 《袁了凡纲鉴》 里; 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了。而且这不平之意,是他从来没有经验过的。 首先就想到往常的
-
国风·陈风 陈:今河南省淮阳,柘城,安徽省毫县一带。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
好读神农书,多识药草名。持缣购山客,移莳罗众英。不改幽涧色,宛如此地生。汲井既蒙泽,插楥亦扶倾。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悦玩从兹始,日夕绕庭行。州民自寡讼,养闲非政成。
-
黄宗羲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
-
喧喧谁暇听歌讴,浪遶春潭逐彩舟。争得心如汝无事,明年今日更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