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原文与赏析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白于天宝三载在赐金放还后,取路商州大道东下,再次南北漫游。他到了洛阳与杜甫相遇,就和杜甫、高适同游粱宋。杜甫虽小李白十一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次年李杜又同游东鲁,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情同兄弟。两位大诗人的亲密友情留下了文学史上的佳话。约当天宝四、五年之际,杜甫要西赴长安,李白准备再南游吴越。分别之际,李白写下了这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二”是杜甫的排行,唐人好称行第,所以称他杜二。“石门”,山名,在曲阜县东北。
“醉别复几日”,这一感叹句,是说就要分别了,别前的欢聚痛饮还能有几天。句中流露出不舍的心情,这是李杜亲密友谊的表现。把“别”说成“醉别”,可见在将要分别的日子里,他们尽情地畅饮,充分地领受谈诗论文的欢乐。李杜二人都好酒嗜饮,又都爱山乐水。“登临遍池台”,记下了他们当时访奇探胜,遍历齐鲁名胜的游兴。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写希望与杜甫重聚的心情。两位大诗人是在游览了石门山之后分手的。据记载石门山因石峡对峙如门而得名,是鲁郡的名胜,山中有寺,寺后涵峰顶上有泉,流入溪涧,往往成瀑布。此时李白家居东鲁,所以诗以主人的口气、希望杜甫能再度重来,一同畅饮,一同登临。反映出李白对杜甫的眷恋之情。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承第二句“登临”二字,写漫游齐鲁的经历。这一年他们游览了许多地方,诗只以“泗水”、“徂徕”二处来概括当时的情景。在天高气爽的秋日里,泗水清澈,风光清幽,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同时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后来杜甫也写到“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欢乐,虽然他们中的一个记错了时令,但是都记录着泗水之游留下的美好印象。徂徕山是李白与孔巢父等“竹溪六逸”隐居之处,山上美松如海,一片苍翠, 在晴光中格外显得明丽如画,更使他们难以忘怀。现在这一段诗酒遨游的生活,即将结束,两位诗坛巨人就要分手各自东西。他们怀才不遇的遭际,当日“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谊,难免引起“飞蓬各自远”的感慨。但他们毕竟是放达的诗人,终于还是以“且尽怀中酒”来表示惜别。即从全篇来看,都在通过酒和山水写友谊、写别情。他们之间的分别,虽然依依不舍,但始终不露悲声。正如杜甫所写“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他们是不会因分别而悲悲戚戚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中考古诗词赏析教案,内容包括初中语文古诗赏析全部,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如何教初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麻烦告诉我。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环境歇后语的句子,内容包括形容成功需要好的环境的歇后语,在语言环境里运用歇后语的语句,求关于环境的名言警句,或者歇后语,俗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
-
古文观止·清文·魏禧·大铁椎传 庚戌十一月,
-
《旧约·列王纪下》第10章 亚哈有七十个儿子在撒玛利亚。耶户写信送到撒玛利亚,通知耶斯列的首领,就是长老和教养亚哈众子的人说:”你们那里既然有你们主人的众子,还有车马器械和坚固的城,接到这信就可以在你
-
作者: 詹虎 对鱼的质问 你这稀奇古怪,面带惊讶,
-
【评析】 民间谚语。这句讲的是: 人们在顺利的时候,或者在你处于尊位富有的时候,帮助你的人不少。可当你处于天灾人祸困难之际,帮你的人就很难找到了。 该句意出 《增广贤文》: 人生只能自拼搏,且莫与人说
-
此诗从芦花生长的环境和态势开始着手描写。“夹岸复连沙”,写出了芦花近水岸边的生长之地,并写出了芦花的之盛,之茂。后一句“枝枝摇浪花”用一个比喻形象的描绘出了芦花之美,如流动翻滚的浪花一般。“月明浑似雪”一句写出了夜晚的芦花在月光的照耀下
-
病腹难堪七碗茶,晓窗睡起日西斜。贫无隙地栽桃李,日日门前看卖花。
-
朱成玉·在秋天里想想春天的事朱成玉那个秋天,我身心俱疲。一种无法言说的疲惫如影相随,像永远在路上的挑夫,累了,就把生活的扁担从左肩
-
上帝临下,鉴亦有光。孰云阴骘,惟圣克彰。六月徂暑,四郊愆阳。我后其勤,告于坛常精意允溢,群灵鼓舞。蔚兮朝云,沛然时雨。雨我原田,亦既有年。烛龙煌煌,明宗报祀。于以助之,天人帝子。闻诗有训,国风兹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