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诗经》》原文与赏析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誓)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誓)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跟伐檀篇差不多,奴隶们忍受不了奴隶主苛政的压迫和剥削,不仅仅是怨恨、嘲讽,而是破口大骂,并公开宣称,他们准备相率逃跑了。他们把奴隶主称之为“田老鼠”,他们咬牙切齿地诅咒道:
田老鼠啊田老鼠,你不要再吃我的黍!整整喂养你三年,到头来对我却不肯照顾。我罚誓要离开你,去寻找那理想的安乐土。
安乐土啊安乐土,那儿才是我的安身之所!接着,又换了一些大同小异的词语,对奴隶主继续诅咒,直到将他们的怨恨发泄完为止。
这首诗概括了历史上奴隶大量逃亡的史实,非常典型、非常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奴隶制解体崩溃过程中奴隶们的情绪。奴隶们“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公田里的收获必须全部上缴,还得按时“献纳”(献狐皮、狐裘、应时的瓜果蔬菜及布帛等)。此外,还得服兵役,建筑城堡,修造宫室,开辟道路,甚至割草搓绳。奴隶们将终岁辛勤劳动所得全部贡献出来后,常常沦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我取其陈,食我农人”,以霉烂的陈粮来充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无衣御寒,难以度过年关。为了替奴隶主服役,弄得田地荒芜,使父母挨饿:“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奴隶主拥有一切生产资料,却不劳而食,他们不仅极端骄奢淫逸,而且还对奴隶十分苛虐,奴隶们满腔愤怒和怨恨终于不可遏止地爆发出来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则畜愤以斥言。”他明确地指出,比是作者胸中积有愤懑而发出的言辞。硕鼠通篇以偷吃庄稼的田鼠来比喻剥削者,面对面地加以痛斥,表达了奴隶们极度愤怒的心情。这种写法,比直言呼斥更加形象有力,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启示,因为它所表现的感情浓度更高。再加上作品采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言之不足则长言之”,通过重复不停的咒骂,将奴隶们的怨恨愤怒心情宣泄无遗。从每章结尾“爰得我所”(那儿才是我的安身之所)、“爰得我直”(那儿才能得到我应得的报酬)、“谁之永号”(在那儿谁还有不平向人呼号)来看,“得所”是找到了理想的安身之地,显然最安乐;“得直”是劳动的报酬较合理,那就是只求安生;“ 谁之永号”则但求能不哀呼已满足,要求最低。所以,从表面上看,用的是递降格,奴隶们的要求似乎在逐步降低;但从意义和感情方面来看,用的是递进格,奴隶们所受的痛苦越来越甚,怨恨和愤怒的感情正在层层加码,到诗篇结束,已达顶点。这种写法,直到现在,还值得我们借鉴。最后,这首诗的语言质朴生动,精炼形象,饱含感情。例如每章开头重言“硕鼠硕鼠”,表现出奴隶切齿痛恨的心情;每章收尾前,重言“乐土乐土”、“乐国乐国”、“乐郊乐郊”又表现出奴隶向往理想乐土的殷切心理。
-
种子——都说我不会老去,我的心永远是零岁暴虐再一次袭来,不留一丝退路。它抱紧春天,又硌痛了冬天。这柔软又坚硬的身躯——一粒小小的种
-
抽思 作者: 高安 【本书体例】
-
王思任《天姥山》 王思任 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鸣树舞,白云绿坳,略有人。间饭班竹岭,酒家胡当罏艳甚①。桃花流水,胡麻正香,不意老山之中,有此嫩妇。过会墅,入太平庵
-
沧浪亭记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题解】 沧浪亭,为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舜钦所建。原为五代时吴越广陵王元璙的花园,不过到明朝时已经
-
【原题】:上巳日王仲宗赵德温见过因招赵仲缜任卿小集以流水放杯行分韵得行字
-
NO:1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
-
小时候,我是一个耽于幻想的孩子,是病痛给我插上了一双想像的翅膀。那一年夏天,我得了痄腮,整个脸肿得老大,红彤彤的,医生也说不清我为
-
我所居住的小区是个风阵。常常,南窗下绿化带的树木静止不动,像舒缓的乐曲正在抚摸它们的树干、叶脉和年轮。北窗外小区里那些柿子树、
-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还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决绝地离开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七月七日晚上在长生殿里,夜深人静时立誓悄悄: 【译注】七月七日长生殿上,夜半无 人时我俩窃窃私语,暗立誓盟。长生 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