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归·元好问》原文与赏析
元好问
憔悴南冠一楚囚,归心江汉日夜流。
青山历历乡国梦,黄叶潇潇风雨秋。
贫里有诗工作祟,乱来无泪可供愁。
残年兄弟相逢在,随分虀盐万事休。
这是诗人“家亡国破此身留,留滞聊城又过秋”(送仲希兼简大方)之时,思归而不可得,记梦以寄意之作。
“南冠”、“楚囚”指俘虏、囚犯,甚至于指处境窘迫者。诗中系指诗人自己。诗人被“羁管”聊城,归心却如长江汉水日夜东流。
诗人故乡在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故家就在读书山下的元家山村,那里青山长在, 乡土情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诗人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只见青山如旧,乡国依然,历历在目,似在欢迎我这憔悴不堪的游子,美梦醒来,却只见“黄叶潇潇风雨秋”,一片寂寞凄凉。现实的凄凉寂寞, 与美好的梦境恰成鲜明对照,更撩得人思归心切。
上半首只第三句写梦,第一句交代自己的身份,第二句讲思归心情的迫切,第四句是梦醒后的现实。这些都是为了写梦,第一 、二句交代梦因梦源,第四句对比反衬,这样梦就显得真实而突出。梦的中心就是“思归”,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这个中心。
下半首是设想如能得释,定当回乡做一个遗民。“今是中原一布衣”,读书、著述以了此一生。用示现手法,把未来的事当作眼前的来写,更见其急迫之情。诗人说自己甘愿过遗民贫苦的生活,以写诗求工作为时时萦绕心怀、不得安宁的乐事;通过这次战乱,亡国之悲、去国之痛,已使人血泪流尽、再也没有泪来伴愁了,这当然是求自我解脱的反话。
回乡以后,与风烛残年的兄弟们共聚,即使大家分食一碗白粥、一点儿腌菜,也心满意足,万事皆休了。其实诗人的兄长元好古已在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蒙古军将忻州屠城时,与十余万乡梓一起,成为屠刀下的冤魂了。残酷的战争使兄弟相聚的愿望也不可能实现,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不言自明了。
诗人在得释之后,果然回到自己的故乡秀容,过起与世无关的遗民生活来了。其实一点爱国之心,永不泯灭,立志完成全部金史的著述,就是最好的爱国行动。他终于化了二十年心血,写成以诗存史的中州集,开创了断代史诗的新体例,保存了金朝的重要文献,同时完成了笔记体的史录壬辰杂编,为元人编修金史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
师者,庠序学校之师,有道德能成就人才者,非乡遂之长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师者,庠序学校之师,有道德能成就人才者,非乡遂之长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全称《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简称《玉堂大法》。按“玉堂”者“乃玉京山中自然梵结而为堂”,道家谓为神仙居住处。因托称三天法师所授之道法,故名。道教著作。三十卷。宋路时中与其弟子翟汝文编撰。成书年代当不
-
南寺千佛阁古邑居民半海涛,师来构筑便能高。千金用尽身无事,坐看香烟绕白毫。北寺悟空禅师塔(名齐安,宣宗微时,师知其非凡人。)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塔前古桧当年
-
诗歌·文天祥诗《正气歌》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汙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 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
-
吴门耸阊阖,迎送每跻攀。一水帝乡路,片云师子山。落鸿渔钓外,斜柳别离间。白傅归休处,盘桓几厚颜。
-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
-
李白--《山中问答》 【内容】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
-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还将天竺二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作品赏析【原题】: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
-
杨凭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千叶桃,桃之一种,又名碧桃,重瓣,不结果实。 一般咏物诗词,多要描写花草的外貌特征。而此诗却一反常规,并无一句触及花之容色韵姿
-
江阁要宾许马迎,午时起坐自天明。浮云不负青春色,细雨何孤白帝城。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虚疑皓首冲泥怯,实少银鞍傍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