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孟郊》原文与赏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儿子就要出门远游了, 在昏暗的灯光下,慈祥的母亲正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裳。没有哭泣,没有唠叨,然而,在那密密的针线之间,藏有慈母的多少爱,多少疼!飞针走线,为的是替儿子快快准备好行装,好让他马上动身;可是,未行先望归,母亲又是多么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包含着慈母的多少愁,多少忧!慈母象春天的阳光一样哺育着儿女,恩重于山,情深于海;谁说儿女对母亲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慈母的恩情呢!——这就是孟郊在游子吟中所诉的游子衷肠。
这首诗选材十分典型。游子离别前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这首诗其他都没有写, 只选了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裳这一细节。由于这一细节是一种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常见的生活现象,从母亲担心儿女的冷暖之中可以体会到那颗滚烫的慈母之心,因此,它最能扣响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的共鸣, 回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如果说,一、二两句是从“行”上选择的典型细节,那么三、四两句则是从“意” 上捕捉到的典型细节。儿子要走了, 母亲思绪纷繁, 可以写的东西也很多,但这首诗其他都没有写, 只抓住母亲对儿子“未行先望归”这一特定的心理状态来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其爱之极、其舍之难、其愁之深、其忧之甚, 因小见大地反映了母亲此时此刻复杂的思想感情。不难看出, 诗人对慈母之情的体察是极为深刻、极为准确、极为细腻的;离开了这种体察,要捕捉这一典型的心理状态便不可能。而这,也正反映了游子离别之前对母亲深厚的爱和难分难舍的依恋。
最后两句抒情,比喻贴切、议论精当,既感人肺腑,又发人深思。“寸草”,就是小草,这里象征子女;“心”, 一语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 也指子女的心意。“三春”,指初春(孟春)、仲春、暮春(季春)合指春天;“晖”,阳光;“三春晖”,就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亲的哺育之恩。用小草要靠阳光才能生长来比喻子女要靠母亲的哺育才能长大成人,用小草难以报答阳光来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恩情,这无疑是非常贴切准确的。由于有了前四句作铺垫,因而最后这两句议论显得挺拔之中见根基,委婉之中有惊警, 令人深思,令人折服,成为历史上一切知恩爱母之子(尤其是寒门之子)铭刻心头的警句。
游子吟浅近、自然、味浓,与孟郊整个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质朴而感情真挚的诗风相一致。苏轼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游子吟就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
【原题】:聚法师将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余为留信宿(玉芝)
-
谏说之难谏说之难 【原文】 韩非[1]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
-
国学名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出处和解释
【名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语出《诗·魏风·伐檀》。你不种不收,凭什么收取谷物千万担?你不上山打猎,为什么院子里挂满了猎物?两句诗对残酷掠夺的统治者发出强烈责问。不稼
-
凭阑人·江行 徐再思 鸥鹭江皋千万湾,鸡犬人家三四间。 逆流滩上滩,乱云山外山。 徐再思:字德可,嘉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平生好吃糖,故号“甜齐”.曾
-
【生卒】:1902—【介绍】: 西班牙“27年一代”诗人、剧作家。在马德里修艺术,从事绘画并小有成功。1922年后,阿尔维蒂开始从事写作,受
-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听花开的声音美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听花开的声音美文 篇1 雪地里 那个红衣的女孩 在古寺的钟声中 绚烂的盛开成了一朵 春天的花 梦里 不止一次 我倾听着 花开的声音 心情随着花蕊上 露珠的颤动而激动 (那颗露珠是谁的眼泪?) 这个春天 做一棵树 还是做
-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根。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
-
诗歌·陆游诗《沈园》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两首诗作于庆元五年(1199)春
-
(唐)姚合 广陵寒食天①,无雾又无烟。 暖日凝花柳, 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是宅②,车马少于船。 莫唤游子住, 游人困未眠③。 【题解】 扬州本为古九州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今
-
几千年来,哈萨克人一直以游牧为主,所以游牧生活是哈萨克的基本特征。他们居住和生产生活的环境是茫茫辽阔的草原,其有高山、大河、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