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十一月十四日夜发南昌月江舟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陈三立
十一月十四日夜发南昌月江舟行
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
作者简介陈三立(1852—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官吏部主事。早年曾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举办新政,支持戊戌变法。政变后父子均被革职。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所作诗多忧伤国事,为“同光体”主要作家。著有散原精舍诗续集别集及散原精舍文集。
题解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当年十一月十四日夜,诗人乘舟从南昌起航去九江。夜发南昌时写下此诗。
简析此诗在写景中蕴含着抒怀。前三句连用了三个新奇的比喻,描写长江月夜景色,意境清新空灵。一连串比喻则编织成了一串闪光的珍珠项链,使江面的露气、波浪、月光交织成了一幅幽冷的画面。诗中明写月夜江行景色及其感觉,暗则抒发自己被沉重压抑的忧国忧民之情。
-
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作品赏析【注释】: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七律《快活》,当作于诗
-
这首词也以景胜,写情较空泛。 “岸柳”二句最为清疏,柳本是绿色,作者用“拖”字则将岸柳写活,移情于物,别具韵味。下句本是写红日照花,而却说“庭花照日”,极言花之红艳。后三句写杜鹃声惊醒美人残梦,顿觉“画屏空”,这乃是人之空虚的反映。
-
无为子尝奉使登太山绝顶,鸡一鸣,见日出。又尝以事过华山,重九日饮酒莲花峰上。今乃奉诏与高丽僧统游钱塘。皆以王事,而従方外之乐,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诗以送之。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归来平地看跳丸
-
【原题】:京师故人有以陇西鹦鹉遗予者因畜养之去年出守缙云提挈而至性灵甚慧触类能言公退翫之常若不足忽遇疾而逝因命瘞于小园作诗一章聊以追悼认者无罪予以贵畜也
-
这篇信札情感充沛饱满,洋溢着难以抑制的青春兴奋之情。全文紧紧围绕着“乐”字做文章,层层展开:十年苦读科考获胜之乐,金榜题名名列前茅之乐,鹏程万里前途光明之乐,士遇知己心愿得偿之乐,大贤赏识可以追随之乐,效古圣贤相知相悦之乐,一如潮水一般争相奔涌而出,欣喜之情,如江河滔滔,倾泻笔端,毫不矫饰。
-
作者: 顾志华 《历代职官表》,清黄本骥原编,中华书
-
【题解】蓟门,春秋战国时蓟城的城门,遗址在今北京广安门一带。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周初或更早一些属古蓟国,后为燕召公封地,秦统一六国后置蓟县为广阳郡治,成为北方重镇。
-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
-
对雪无佳句,端居正杜门。人闲见初落,风定不胜繁。可喜轻明质,都无剪刻痕。铺平失池沼,飘急响窗轩。惜不摇嘉树,冲宜走画辕。寒欺白酒嫩,暖爱紫貂温。远霭销如洗,愁云晚更屯。儿吟雏凤语,翁坐冻鸱蹲。病思惊残
-
古文观止·明文·张岱·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