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题 解】
“天净沙”,曲牌名。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意思是秋天的思绪。这是一篇悲秋的小令,作者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顾曲麈谈也赞其“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秋士易感”成为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在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九辩里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赋里陆机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文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却是相通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也抒写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思乡愁情。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却容量巨大,可见语言极为凝练,且整首曲子寓情于景,创造出一种深幽的意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夕阳”、“古道”等意象,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冷清萧瑟之景想到自己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从而在心头涌出愁思万缕。加上恬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景物的叠加构成对比鲜明的画面,情自然从景中流露出,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羁旅情思。后两句最绝处是在“马”之前下一“瘦”字,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这样一首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享的天净沙·秋思,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难怪此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
-
岂独爱民兼爱客,不唯能饮又能文。白苹洲上春传语,柳使君输杨使君。
-
京师花木类多奇,常恨春归人不归。车马喧喧走尘土,园林处处锁芳菲。残红已落香犹在,羇客多伤涕自挥。我亦悠然无事者,约君联骑访郊圻。
-
刘希夷江南曲(八首选二)其一暮宿南洲草,晨行北岸林。日悬沧海阔,水隔洞庭深。烟景无留意,风波有异浔。岁游难极目,春戏易为心。朝夕无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值:正逢。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聊:姑且
-
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尝干重瞳子,不见隆准公。应如鲁仲连,抵掌吐长虹。难堪踞床洗,宁挹扛鼎雄。事既两大缪,飘然镊遗风。乃知经世士,出世或乘龙。岂比山泽臞,忍饥啖柏松。纵使偶不死,正堪为仆僮。茂陵秋风
-
为政之道·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元前358年,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对齐威王说:“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城北徐公英
-
作者: 〔日本〕川端康成 【原文】: 伊豆是诗的故乡
-
峡内淹留客,溪边四五家。古苔生迮地,秋竹隐疏花。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西江使船至,时复问京华。
-
【原题】:西郊步武地春将老矣不能一往朝吉侄今日为遨头涩雨大作非惟人心难并止或尼之枕上得小诗资宋永兄一噱因呈昔游兄弟速寻旧盟勿为天公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