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原文与赏析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以一种今昔对衬的结构方式,表现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怅惘之情。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的前两句,着力表现了“我”对“美人”的思慕之情。诗人将姑娘置身于桃花之中,不仅是点明与姑娘邂逅相遇的时间背景,更是为了以桃花的艳丽来映衬姑娘的姣美,并借以启动读者的美学定向联想。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间仅相隔了一年,桃花依旧,春风依旧,然而,“去年”的那位姑娘却无从寻觅。全诗就在这样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中作结。
题都城南庄所表现的是一位非常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姑娘,这是作品中不超越的一面。但作为诗的这种具体感受具体经验(如崔护这首诗里所表现的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怅惘)一旦付诸艺术表现,便成为一种被艺术形式凝聚了的纯粹经验,这是不受时代、现实所限制的,每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赋予这些纯粹经验以具体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这又是作品中超越性的一面。正是这种超越性,使题都城南庄将一种具体的人生经验提升到人类普遍经验的高度——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即在于此。
-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海月破圆影,菰蒋生绿池。昨日北湖梅,开花已满枝。今朝东门柳,夹道垂青丝。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明发新林
-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去去泪满
-
《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绝巘。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君言西山
-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蔬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作品赏析据鹤注,此下诸诗,皆广德二年季春归成都时作
-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晋灵公在宣公二年的时候,他并没有表现出君主的风范和德行。他不像一个君主应该具备的那样,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地去做好君主应该做的事情。相反,他的行为举止却违背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晋灵公的行为违背了国家的法度和秩序。他不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导致国家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他没有对国家的法律进行严谨的执行和监督,致使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 晋灵公还喜欢恃宠而骄,对那些谄媚奉承他的人放任纵容。他对
-
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 (1)《画菊》诗一题作《寒菊》,当为诗人长期隐居苏州,晚年菊画中的题画诗。 (2)花开句:菊花开放在秋天,
-
配极玄都閟,凭虚禁御长。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常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
-
(1)吴方言区的形成 吴语是古汉语进入吴越地区后,受本地土语影响后产生的一种方言。这也是我国非官话方言区形成的共同规律。那么,吴越地区的“土语”到底是什么呢?一般地讲,后人称作古越语。江南是我国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