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兼《再看光福寺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再看光福寺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刘兼
去年曾看牡丹花,蛱蝶迎人傍彩霞。
今日再游光福寺,春风吹我入仙家。
当筵芬馥歌唇动,倚栏娇羞醉眼斜。
来岁未朝金阙去,依前和露载归衙。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牡丹花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牡丹花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诗的首联以回叙开篇,从去年看花写起,描绘了牡丹花前的一幅美丽图案:彩霞似锦,蛱蝶纷飞,游人来往如梭,“蛱蝶迎人傍彩霞”,没有直接描绘牡丹花的艳丽妖娆,芳香袭人,而是用“蛱蝶迎人”来侧面烘托,这与人们常说的“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艺术效果是一样的,虽未写花,但我们仿佛已看到了绚丽多彩的牡丹花。
第二联写作者今年游寺观花,“今日再游光福寺”,交代了这次观花的时间,地点,“今日”点出了与上次观花的时间间隔,“再”字表现了作者对牡丹花常看常新,百看不厌的心情,“春风吹我入仙家”写出了作者今日看到牡丹花的感受,诗人来到光福寺,看到盛开的牡丹花,心旷神怡,就象乘着春风来到了仙境中一般,“仙境”究竟是什么样的? 作者并没细写,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我们可以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想象中的瑰丽的牡丹花。这一句虽然也是侧面烘托。但与上联又不重复。这两联已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牡丹花的无限倾慕、由衷喜爱之情。
来到光福寺赏牡丹的绝不是仅作者一人,其它游人是否也喜爱这里的牡丹花呢?第三联便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那些来到光福寺看牡丹的人们。“当筵芬馥歌唇动,倚栏娇羞醉眼斜”,多么传神的描绘! 牡丹花的香气飘散到筵席上,人们不禁为之歌唱,美貌娇羞的女子唱得微醉还倚着栏杆不住地斜看,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使得所有来到光福寺的人们流连驻足,她的绚丽多彩的花姿使人倾倒,她的浓郁的芳香使人心醉。
最后一联作者直接表达了对牡丹花的特殊的喜爱之情。几番观赏牡丹花,总是看不够,作者想要天天观赏。“来岁未朝金阙去,依前和露载归衙。”来年没向宫廷朝贡之前,要和从前一样,带着露珠把鲜花载回官衙。作者对牡丹的喜爱不同寻常,“依前”二字说明作者每次观赏牡丹花都要带回几枝,“和露”表现了对牡丹花的特别珍惜。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牡丹花的倾慕与喜爱由来已久,情深意切。
这首诗通篇都在赞美牡丹花,但并未直接描绘牡丹花,而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诗中虽未对牡丹着色添香,但读罢全诗,我们仿佛已置身于瑰丽的牡丹园中,好象看到了她雍容华贵的仪态,典雅绚丽的花姿,夺目如霞的光彩,好象嗅到了她沁人心脾的芳香。真可谓牡丹的丰姿神韵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铺路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铺路散文 篇1 一、故乡的路 在鲁西北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里,住着的人几乎都是同一姓氏,寻根溯源,村里的人几乎都是亲戚。其中有一家兄弟姐妹八人,生育子女无数,此刻,他们分别从各自工作的城市赶回来,刚刚进到村头,就在铺满炉灰渣的路上,哭泣不已。 村正
-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泷冈阡表》(宋·欧阳修)
-
岁交冰未泮,地卑海气昏。子有京师游,始发吴阊门。新黄含远林,微绿生陈根。诗人感时节,行道当忧烦。古来濩落者,俱不事田园。文如金石韵,岂乏知音言。方辞郡斋榻,为酌离亭樽。无为倦羁旅,一去高飞翻。
-
这首词是一首玩赏风景作品,但由于融进了感叹国家兴亡的内容,从而使它的认识意义和审美意义骤然加重。全词景象大开大变,但由于描写有序、布局有致,又有“玩月”二字贯穿其间,加上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提纲挈领,所以,全词结构仍显得很严谨。 全
-
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余上者。常以谓人之至乐,莫
-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
-
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注释】 选自《尚书·说命上》。史官记录下宰相傅说的命辞和讲话,故称《说命》,共三篇。 若:如果。 金:指兵器,一说指铁。 汝:指贤人傅说(yuè)。 砺:磨刀石。 济:渡。 霖雨:连绵大雨,此以傅说
-
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绿萝潭上不见日,白石滩边长有风。热恼渐知随念尽,清凉常愿与人同。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作品赏析【注释】:洛景:一作“落景”[是岁潮、韶等郡,皆有亲友谪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茶道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茶文化的诗句,关于茶的古诗20首,关于茶道的诗句。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译: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2、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