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芳《红豆蔻花》咏豆蔻诗赏析
豆蔻·红豆蔻花咏豆蔻诗鉴赏
高景芳
可怜红豆蔻,春晚亦敷荣。
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名。
离人惟有泪,芳香岂无情。
弹指韶光去,相看隐恨生。
高景芳,清汉军人,工骈文擅辞赋。有红雪轩集,此诗录自金陵诗征卷四七。
“可怜红豆蔻,春晚亦敷荣”一句写可爱的红豆蔻花,虽已春晚仍开花,豆蔻系初夏开花。一般说百花争春,春花秋实。这里可怜应解作可爱。“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名”写豆蔻花结成同心蕊,可用连理命名,因其花密集成穗状花序,所以诗这样来形容。“离人惟有泪,芳香岂无情”则是说人对此花,花同心,又连理,难免勾起离别伤感之泪。花尚可同心连理,而人却别离而去,岂不伤心落泪,人伤离别而落泪,那么这芳香之豆蔻花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心吗?这种借花抒情的问语背后隐藏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惆怅之情,最终“弹指韶光去,相看隐恨生”转眼之间,美好的时光,同心连理的美好时光就消逝了,意即豆蔻花落了。再相看时,遗恨隐隐而生。
高景芳这首咏红豆蔻花诗最大特色就是就红豆蔻的花形而联想到同心、连理,而这又是人们所热悉的表达男女欢好的象征词语。所以无形之中,就将红豆蔻比作是情意深长的妙龄少女,其结同心蕊、连理枝也是一种表达情爱甚笃的举动,这种巧妙拟人化手法同时也在暗示:“弹指韶光去”美好青春转瞬即逝,既是指花落,当然也是指少女年华。而这“相看隐恨生”一句就是对“韶光弹指去”理性思考的感情反应。可怜之情由物生,隐恨之情亦是由物中之理而发生。前者见其敷荣之时,后者是想起衰落之日。一首咏物诗,不仅状物生动形象,而且感情表达也自然贴切,就应该说是咏物之作的上乘。当然感情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同,议论式,暗寓式,或二者结合。总之,应当给人以回味余地为好。这首诗的结句,情感的表露就是直抒胸臆的议论语,但却颇耐人寻味。
-
同日 安康起义 : 驻陕南安康县的国民党军张飞生部在中共陕南特委领导下举行的武装起义。1931年秋开始,中共陕南特委先后派遣李茂堂、王连英、袁作舟、王太诚到安康到张飞生旅从事兵运工作,组成了中共安康特
-
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烟”、“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
-
宠佳丽。算九衢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风流事、难逢双
-
奥地利作家、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弗兰兹·卡夫卡*短篇小说的名篇,他的代表作。写于1912年。 小说描写了一个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
-
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之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符离道士晨兴际,华岳先生尸解馀。忽见黄
-
英国意象派*作家理查德·奥尔丁顿*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战后,作家在比利时的一个乡村里开始动笔,但后来手稿被搁置在一边。十年后的
-
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 泪洒崇陵噪暮鸦。 【注释】 鲁迅日记 1932年1月23日载:午后为高良夫人写一小幅,句云: 血沃中原肥劲草。 【析】 绝句这种诗体,篇幅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