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洪《残梅》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残梅咏梅花诗鉴赏
惠洪
残香和雪隔帘栊,只待江头一笛风。
今夜回廊无限意,小庭疏影月朦胧。
这是一首咏残梅的七言绝句。
首句“残香和雪隔帘栊”,这是写作者隔着窗帘看到沾雪的梅花。“残香”是指散发香气的将要凋谢的梅花。梅是在冬末或早春时开花,冷香幽放。此诗写的是即将凋谢的梅花(残梅),梅花虽即将凋落,但仍有香气,南宋诗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一词中说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诗写残梅,抓住了其主要特征——香,是颇为恰当的。而残梅又是在沾雪的情况下开放并散发香气,梅花与雪曾经“争春不肯降”,惹得“骚人搁笔费评章”,评议的结果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惠洪这首诗的首句正是写出了残梅与白雪各自的独特之处。
残梅将谢,梅花上的雪亦将融化,怎样才能使它们凋谢和融化呢?这就是本诗的第二句所写的“只待江头一笛风。”“笛风”,即指春风,唐朝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是说,只等一阵春风在江头吹起来,残梅就会随风飘落,沾在梅花上的白雪也会消融。
第三、四两句“今夜回廊无限意,小庭疏影月朦胧。”“今夜”点明时间;“回廊”、“小庭”点明地点。诗人面对不久即将消失的梅花,以及庭院里月色朦胧中的稀疏的梅影,在回廊中来回踱步,产生极为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呢?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来,是让读者去想象。我们可以根据首联的两句来“以意逆志”去揣摩诗人的“无限意”,笔者的理解是,诗人对“迎春故早发”(南朝陈、谢夔早梅)、“预报春消息”(宋·王十朋红梅)的梅花的即将被春风吹落感到惋惜,所以他才在朦胧的月色中欣赏着稀疏的梅影;但诗人又欢迎春风吹来使百花盛开,春满人间。这种既惜残梅又爱春风的感情是矛盾的,复杂的,诗人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意”。
这首七言绝句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诗人写帘栊外的积雪残梅,不写“残梅和雪”,而写“残香和雪”,这既抓住了梅花的主要特征(香),也表达了诗人对残梅的爱惜之情,赞美之意,意思是虽是沾雪的残梅,但仍是香气四溢。第二联中,写诗人面对积雪残梅而产生的“无限意”,其抒情场所是“回廊”,这“回廊”有许多曲折之处,这景象对诗人曲折复杂的思想感情也起到正面映衬的作用。最后一句中写“小庭疏影”,也表达了诗人对梅影的挚爱之情。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诗中即有“疏影横斜”之句,在月色朦胧的小庭院中欣赏梅花的疏疏落落的倩影,这怎能不使诗人既感到欣喜,而又为即将凋谢的梅花而感到惋惜呢! 月下梳影的朦胧美令人回味无限。这是这首诗值得注目之处。
-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
-
范仲淹生平简介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
-
张孜生当唐末政治上极其腐朽的懿宗、僖宗时代。他写过一些抨击时政、反映社会现实的篇,遭到当权者的追捕,被迫改名换姓,渡淮南逃。他的诗大都散佚,仅存的就是这一首《雪诗》。 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八句为一层,揭露
-
《九思》者,王逸(汉汉侍中南郡王逸,字叔师)之所作也。逸,南阳人,博雅多览,读《楚辞》而伤愍屈原,故为之作解。又以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怆然,心为悲感,高其
-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隋灭陈战争的历史题材为典故,辛辣的讽刺了南陈后主陈叔宝贪图逸乐导致国破家亡的昏聩。讽谏当今的统治者要勤于国政。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训练题,内容包括七下古诗词赏析练习题,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题集,初一下册课外古诗赏析题答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练习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
-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出处】唐王昌龄《 塞下曲四首其二 》。 【意思】想当年长城脚下鏖战急,无人不道意气高;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
《先秦散文·墨子·节用中》原文鉴赏 子墨子言
-
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炉温先暖酒,手冷未梳头。早景烟霜白,初寒鸟雀愁。诗成遣谁和,还是寄苏州。
-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