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唐·温庭筠》原文与赏析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愁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是写一位官家女子,在秋雨连绵的长夜里为离情所苦的情状。
上阕首三句写境:“玉香炉,红蜡泪,偏照画堂愁思”,写玉香炉里焚着香,飘着烟,红蜡烛流淌着似泪如涕的蜡油,烛光照耀着华堂悲秋愁思的女主人公。玉质美,红色艳,女主人公孤烛独处,焚香祝祷。“偏照”二字巧妙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此时的心理状态。“画堂”一词更是对女主人身份、门第的概括:她是富贵人家的女子。这位丽装少妇正深深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丈夫。接下来三句写人:“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直接写女主人的形象,表现她长夜难眠的情况:在衾枕间辗转反侧,画眉的翠色已被擦扫得淡薄多了,云鬓的型式毁乱得残败不整了。夜阑更深,被和枕都透着袭人寒气。“衾枕寒”更突出表现了思妇孤单、寂寞、凄凉、冷落的境遇和心态。
下阕首三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从房内听到外面雨声来描写女主人心情的更加难堪。三更夜雨击打在梧桐秋叶上,哪管你更加苦不堪言,难以忍受!此三句语气直贯下面三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人在此简直用的是口语道白,直写雨打桐叶,声声不断,直到天明。作者还在此妙用了叠词“叶叶”、“声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延续不断的时间过程。至于“空阶”一词,就更增加了思妇对雨声“滴嗒”响亮的感觉,而那声声雨点,简直是打在女人的心头上啊!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浓淡相间,上阕秾丽,下阕疏淡,从室内物象到室外雨声,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气氛浓郁的愁境苦况。从时间上说,通篇自昏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甚具感人魅力。
-
桑木扁挑 父亲有三根扁挑,一根桑木的,一根竹子的,一根荔枝木的。竹子和荔枝木的扁挑直直的,无论挑怎样重的东西,都是一副平直的身板。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注释】 选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山林之乐:在山林中自由生活的乐趣。 乐其乐:因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赏析】 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失败,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贬官知滁州,在滁州两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名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句意: 要求树木长高, 一定先要使树根长牢固; 要想使水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 一定要先开浚疏通那泉源; 要想国家安定,
-
作者: 王瑞明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介绍中国十七
-
作者: 文淑慧任光
-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
蒲公英蒲公英大家都很熟悉,俗称“婆婆丁”,可以生吃,可以做汤,可以凉拌,可以炒肉丝,也可以包饺子,是消炎去火又便宜的美味。提起婆婆
-
柳子厚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
-
古文观止·吴汝纶·跋《蒋湘帆尺牍》 余过长崎
-
《桃花·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薛能香色自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