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民歌》原文与赏析
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 ,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叙述一个老兵回家后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战乱给人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封建统治者酿就的罪恶。
诗一开始以概述起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巧用数字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按照汉代的制度,服兵役的年龄是从二十岁起至五十六岁止。三十六年期间本来也算是长的了。可是这个老兵却在军中整整干了六十五个年头。这六十五年中,他是如何翻山越岭、渡河涉水,怎样受饥挨渴、经风淋雨,以及在刀光剑影中如何出生入死的, 一概略去。这一方面提示了六十五年这么长的时间,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他不平常的经历,另一方面本篇重点在于写“归”,前面的生活也是可略的。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退伍老兵在路上遇见家乡人,急切地问“家中还有谁”,他觉得经过了长期离乱,在外所见,“十室无一完”,那么自己家中不知还有什么人; 自己在外六十五年了,同辈人就是不经战乱,也所剩无几了,自然关心着家中还有什么人的问题。六十五年中与家中音讯断绝,家人的生死存亡一概不知,现在要到家了,当然急于了解情况。对方的回答并没有切紧他的问题,而说“遥看是君家”,“家”还在,“人”已亡,自可意会。他遥望只见松柏成荫,荒坟累累,家园荒废,家人不存。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是近见所得。由“遥看”使他更急于了解具体情况,赶到近前一看,只见兔子从狗洞里进去,野鸡自屋梁上飞出。庭院中生长着野麦,井栏边生着野菜。野兔代替了家犬,野鸡代替了燕子,谷和葵都是“旅”,外面流播来的。这里长期没人住,成了一片荒园。老兵满怀希望奔回家乡,总以为家中还有些幸存者,甚至还憧憬着家人团聚欢庆,如今见到这番景象,其心情惨伤自可想见。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老兵只有收些野谷、野菜做饭菜,饭菜熟了没有一个人来陪吃,家人都死光了。自己是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可幸存并不幸福。自己年老力衰,巴望回家有所依靠,现在一无所望,怎不叫他悲怆欲绝!
这首诗写征夫怨,以表现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可是,未着一怨字,而怨情强烈,不言而喻。诗经中豳风·东山也是写征夫回家时的悲苦心情,那是想象家园荒芜,甚至想到妻子盼望他归来,而这首诗却直接写回到家后的见闻,以荒园废地的实景,击破了征夫的幻想,使他陷入绝望的境地。这个老兵自己一生的经历, 一家的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多灾多难的现实。这种写法,为后世杜甫写三吏、三别等所采用。
-
寓意[宋]晏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油壁香车:古代女子乘坐的装饰精美的车子。峡云:用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幽会典故。
-
《礼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1) ,使子路问之曰 (2)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3) 。”而曰: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 (4) ,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
-
高情闲处任君弹,幽梦来时与子眠。彭泽漫知琴上趣,邯郸深得枕中仙。试寻玉轸抛何处,闲唤香云在那边。平素不须烦按抑,秦娥自解语如弦。
-
古文观止·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得杨八
-
作者: 朱明
-
送洪方伯玉方之任广西东风吹云日杲杲,金马关西春色早(2);垂杨嫋嫋拂长亭,芳草萋萋迷古道。古道长亭日送行,垂杨芳草总含情;歌声婉丽春
-
外国童话《[英国]玛丽·诺顿·地板下的小人(节选)》鉴赏
-
诗歌·何景明诗《答望之》 念汝书难达,登楼望欲迷。天寒一雁至,日暮万行啼。饥馑饶群盗,征求及寡妻。江湖更摇落,何处可安栖! “望之”,孟洋的字。孟洋,信阳(今河南信阳)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南京大理
-
前两句写济南初春雪后乍晴以及泉眼之多。“山郡逢春复乍晴”句,紧扣诗题,“山郡”点明济南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逢春”和“乍晴”是交待诗的具体形象所赖以产生的节候。续句“陂塘分出几泉清”,表现号称“泉城”的济南最典型的景色。济南城区,有七
-
足疾无加亦不瘳,绵春历夏复经秋。开颜且酌樽中酒,代步多乘池上舟。幸有眼前衣食在,兼无身后子孙忧。应须学取陶彭泽,但委心形任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