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童话《[英国]玛丽·诺顿·地板下的小人(节选)》鉴赏
外国童话[英国]玛丽·诺顿·地板下的小人(节选)鉴赏
[英国]玛丽·诺顿
第十五章
那天夜里,当阿丽埃蒂直挺挺地静静躺在她那个雪茄烟盒天花板底下时,霍米莉和波德谈了一个钟头又一个钟头。他们在起居室里谈话,在厨房里谈话,最后她又听见他们在他们的卧室里谈话。她听见抽屉又开又关,门叽嘎响个不停,箱子从床底下拉出来。“他们在干什么?”她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她在她柔软的小床上一动不动地躺着,周围是她熟悉的东西: 她那张里奥港风景邮票、她那只从可爱的手镯上拆下来的银猪、她那枚有时候当王冠戴着玩的玳瑁指环,特别宝贵的是吹着喇叭飞在她们宁静城市上空的那群美女。她不愿意失去它们,她直挺挺地静静躺在床上,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她同时要别的东西,冒险然而又安全——这正是她想要的。然而这个又正是不能得到的,不断的乒乒乓乓声和嘁嘁喳喳声向她说明了这一点。霍米莉确实是坐立不安: 把抽屉打开又关上,没有办法安静。当波德已经上床后,她决定卷头发。“好了,霍米莉,”波德穿着睡衣躺在那里担心地反对说,“这根本没有必要。谁会看到你呢?”“正是为了这么回事,”霍米莉说着在一个抽屉里找卷发纸,“在这样的时刻谁也说不准。我不愿意人家看见我这个模样,”她激动地说,把抽屉底朝天翻过来,弯腰捡起从里面撒下的东西,“头发这么乱蓬蓬的!”她最后终于上床,一副一碰就要跳起来的样子,像一个斗败了的怪模怪样的人,波德叹了口气,翻过身去闭上了眼睛。霍米莉看着油灯躺了很长时间,这油灯是一个香水瓶的银色盖子,上面漂着一条小灯芯。她不愿意吹灭它。上面厨房里有动静,这么晚本不该有动静了——一家人早该已经睡觉。同时不平的卷发夹顶着她的脖子又弄得她很不舒服。她像阿丽埃蒂刚才那样看着熟悉的房间(她明白里面包包、箱子、柜子塞得太满),心里想:“现在会怎么样?或许什么事也不会发生,孩子也许说得对,我们是在瞎起哄;闹了半天这男孩也许只是一位客人。也许是这样,”霍米莉想,“他很快又要走掉的,”她昏昏欲睡地告诉自己,“就是这样。”后来(这是她过后明白的)她一定睡着了,因为她好像在过帕金河;时在深夜,刮着风,牧场似乎很陡;她正在往上爬,沿着煤气管的高垅,在湿草上又滑又跌跤。霍米莉只觉得树木在劈劈啪啪摆动,树枝对着天空乱摇。接着(许多个星期以后她告诉他们),传来树木的折裂声……霍米莉惊醒了。她又看见自己的房间,油灯在闪烁,但她马上感觉到有点异样: 她感到有一阵奇怪的风,她感到口干,嘴里满是沙。接着她朝天花板一看。“波德!”她尖叫一声,抓住他的肩膀。波德翻身坐起来。他们同时盯着天花板看: 整个天花板倾斜了,有一边已经离开墙——因此吹来了风——一样古怪的东西捅到房间里来,离开床脚只有一英尺: 这是一根灰色的大钢棒,钢棒的末端扁而亮。“是把螺丝刀,”波德说。他们盯着它看,呆住了,动弹不得,好一会儿不见任何动静。接着那巨物慢慢地晃动着向上缩,直到最后,只剩下扁而利的棒端停在他们的天花板那儿,霍米莉听见上面擦响地板的声音,有人忽然喘了一口气的声音。“噢,我的膝盖,”霍米莉叫道,“噢,我的感觉……”就在这时候只听得嘎嘎一扳,他们的整个屋顶飞走了,啪嗒一声落到看不见的什么地方去。这下子霍米莉急叫起来。这是真正的急叫,又响又尖厉,出自她的肺腑;这么叫了一声,她倒好像安定下来了,两眼带点好奇地望着发亮的大缺口。她看到上面另有一个天花板,高悬在他们头顶上,好像比天空还高;上面挂着一只火腿,两串洋葱。阿丽埃蒂在门口出现,又害怕又发抖,抓住她的睡袍。波德拍拍霍米莉的背。“过去了,”他说,“够了。”霍米莉忽然安静下来。这时候一张巨大的脸出现在他们和遥远的天花板之间。它在他们上面晃动,微笑,真可怕: 一片寂静,霍米莉笔直坐着,张大了嘴。“这是你的妈妈吗?”过了一会儿,一个惊奇的声音问道。阿丽埃蒂从门口悄悄回答:“是的。”这就是那个男孩。波德从床上下来,站在床边,连人带睡衣在颤抖。“下来吧,”他对霍米莉说,“你不能待在床上。”但霍米莉没动。她穿着她的旧睡衣,背上补了一块。没有东西能使她移动。一股怒气从霍米莉心中慢慢升起: 竟有人看见她夹着一头卷头发夹子。波德已经向她举起了手。她记起来,她一生中就只有这么一次,她把晚饭吃过的碗碟留到第二天早晨洗,就留在厨房的桌子上,让人看到了!她看那男孩——他只不过是个孩子。“把它放回来!”她说,“马上把它放回来!”她的眼睛闪光,她的卷头发夹子好像在抖动。那男孩跪下来。这张巨大的脸慢慢地靠近,但霍米莉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她看到他的下嘴唇,粉红色的,很丰满——像极端放大了的阿丽埃蒂的嘴唇——她看见它微微抖动。“但我给你们弄到了点东西,”他说。霍米莉的表情没有改变,阿丽埃蒂从她待着的门口处叫着问他:“你弄到了什么?”那男孩反手去拿过来一样东西,小心翼翼地不让它侧转——他把一样木头东西拿在他们的头顶上。“就是这个,”他说着伸出舌头,沉重地呼吸着,又小心翼翼地把这东西慢慢放到他们的洞里: 这是一个玩具食具柜,里面有全套餐具。它有两个抽屉,下面是一个柜子。他把它在霍米莉的床脚处放好。阿丽埃蒂围着它转,要看得清楚些。“噢,”她入迷地叫道,“妈妈,你看!”霍米莉看了餐具柜一眼——它是黑橡木做的,餐具用手工漆上花——接着她很快又扭转了头。“对,”她冷冷地说,“是很漂亮。”一时沉默,谁也不知道怎么打开它。“下面的柜门是真能打开的,”那男孩最后说,他的一只巨手伸到他们之间,有一股洗澡肥皂气味。阿丽埃蒂贴着墙,波德激动地说:“好吗?”“是的,”霍米莉过了一会儿同意说,“我看是真不错。”波德长长吸了一口气——当那只巨手缩回去时,他长长地把气吐出来。“对了,霍米莉,”他安慰她说,“你一直就想有这么个东西!”“是的,”霍米莉说——她仍旧笔直地坐着,双手在膝上捏紧。“非常感谢。现在,”她冷冷地说下去,“请你把屋顶放回来好吗?”“等一等。”那男孩求她说。他又反手到身后拿东西,再把手伸下来,紧接着,在餐具柜旁边的空地方,放下了一把很小的玩具椅子,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式样,蒙着红天鹅绒。“噢!”阿丽埃蒂又叫起来,波德不好意思地说:“给我正好。”“坐坐看吧。”那男孩请他说,波德向他投去兴奋的眼光。“坐吧!”阿丽埃蒂说,波德于是坐下——穿着他的睡衣,露出光脚丫。“太好了。”过了一会儿他说。“可以把它放在起居室的壁炉旁边,”阿丽埃蒂叫道,“它在红色的吸墨水纸上看着会很可爱。”“让我们来试试吧。”那男孩说,那只巨手又伸下来。波德正好及时跳起身,当红天鹅绒椅子在他们头顶上摇摇晃晃升上去的时候扶住了餐具柜。椅子大概放到了隔壁房间。阿丽埃蒂跑出门,顺着过道跑去看。“噢,”她在外面对她的爸爸妈妈叫道,“快来看。好看极了!”可是波德和霍米莉没有动。那男孩俯身在他们上面重重地呼吸,他们能够看到他睡衣的当中钮扣。他似乎在看再过去的一个房间。“那个芥末瓶里放的是什么?”他问道。“煤,”阿丽埃蒂的声音说,“我帮忙借来了这张新地毯。这是我对你说过的挂表,还有这些画……”“我能给你弄来比这些更漂亮的邮票,”那男孩说,“我有一些很好的纪念邮票。”“瞧,”又是阿丽埃蒂的声音,波德不由得抓住霍米莉的手,“这些是我的书……”当那只巨手又向阿丽埃蒂那边伸下去时,霍米莉紧紧抓住波德的手。“别响,”波德悄悄地说,“坐着别动……”那男孩好像是在摸那些书。“这些是什么书?”他问道,阿丽埃蒂报出了一连串书名。“波德,”霍米莉低声地说,“我要叫出来了……”“不要叫,”波德也低声地说,“你一定不能叫。不要再叫了。” “我感觉到已经要叫出来了。”霍米莉说。波德的样子很不安。“屏住你的呼吸,”他说,“数到十。”那男孩在跟阿丽埃蒂说:“你为什么不能给我念念它们呢?”“我能念,”阿丽埃蒂说,“不过我情愿念点新的。”“但你没有来。”那男孩抱怨说。“我知道,”阿丽埃蒂说,“不过我会来的。”“波德,”霍米莉悄悄说,“你听见没有?你听见她的话没有?”“听见了,听见了,”波德悄悄说,“不要响……”“你想看看贮藏室吗?”阿丽埃蒂接着建议说,霍米莉一下子用一只手捂住嘴,像是要不让自己叫出来。波德抬头看那男孩。“喂,”他叫道,想吸引他的注意力。那男孩向他看下来。“现在把屋顶放回来吧,”波德求他说,并尽力使声音听来是认真的,“我们冷了。”“好吧。”那男孩同意说,但似乎有点犹豫。他伸手去拿他们当屋顶用的那块木板。“要我给你们钉起来吗?”他问道,他们看见他拿起锤子,锤子在他们头顶上晃来晃去,看着真危险。“当然请给我们钉起来。”波德气呼呼地说。“我是说,”那男孩说道,“我楼上还有几样东西……”波德看来没了主意,霍米莉用胳臂肘顶顶他。“问问他,”她悄悄说,“是些什么东西?”“是些什么东西?”波德问道。“是旧玩具屋里的东西,放在教室壁炉旁边那个柜子最上面一层的。”“我可没见过什么玩具屋。”波德说。“它在柜子里,”男孩说,“高得顶到天花板,你看不见——你先要爬上些低一点的架子才能到它那里。”“玩具屋里有些什么东西?”阿丽埃蒂从起居室里问道。“噢,样样都有,”男孩告诉她说,“大小地毯,带床垫的床,一只小鸟关在鸟笼里——当然不是真的,——还有各种锅子,几张桌子,五把镀金椅子,一盆棕榈树,一盆石膏做的糕点,一条假羊腿……”霍米莉向波德俯过身去。“叫他先轻轻地钉一下,”她悄悄说。波德看她,她绞着手起劲地点点头。波德向男孩转过脸去。“那好吧,”他说,“你给我们钉起来,不过只要轻轻钉住一点就行,我想你明白我的意思。只要在这里那里钉一钉……”(任溶溶译)
地板下的小人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玛丽·诺顿在1952年创作的一部童话。她以这部作品获得了同年的卡内基儿童文学奖,1960年又获得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这部童话中的小人住在房屋被人忽略的角落里,他们以住所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比如“落水管家”、“古钢琴家”、“壁炉台家”,以及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时钟家”;他们依靠拿取人类(被他们称为“人渣子”)的各种食品和日用品为生,并且自称这种行为为“借”。主角阿丽埃蒂是时钟家的独养小女儿,当她出生的时候,他们的邻居已经被迫全部从这座大住宅中搬走,只剩下他们孤零零的一家人。阿丽埃蒂长年居住在厨房地板下面,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是墙角的一个通气孔,她见到的“天空”是“深棕色的,上面有裂缝”。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跟着爸爸波德来到地面上学习“借”东西,并且遇到了碰巧在这户人家养病的小男孩——女主人索菲姑妈的侄子。她通过他了解了外面的许多事情,并且发现世界的本来面貌与他们借东西小人所认为的相去甚远。小男孩从“楼上”拿来许多玩具家具,让时钟一家生活得越来越舒适,可是有一天这一切都被管家太太发现了,小男孩被送走,时钟一家也面临灭顶之灾。在小说的最后,故事的讲述者梅太太却告诉我们说,时钟一家还是死里逃生,很可能走到了牧场附近,遇到他们的邻居,并且生活在一起,而阿丽埃蒂终于来到了她所向往的野外。以小人作为主题的幻想文学作品非常多,但通常都是把他们处理成一个有趣、奇异的形象。而地板下的小人中的小人则包含着更多的意味。他们很可能首先来自于一个简单的灵感:“工厂没完没了地生产别针,每天人们买别针,然而就在你要用别针的时候,别针却没有了。它们都在哪里呢?就在要用的时候,它们都上哪里去了?”于是诺顿给我们描述了这些担惊受怕的小人儿的生活全景。这些小人虽然依附着人类维持生活,但他们自高自大,把人类看成为他们服务的低等动物。因为生活空间有限,他们不大了解自己以及人类的真实情况,并且害怕户外活动。不过,尽管他们在体形上比人小无数倍,但在心灵上,他们与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所描绘的这些小人的一切喜怒哀乐、优点和缺陷、梦想与不满,事实上完全取自人类本身。作者自己常常用一些意味深长的描述,来暗示小人和人类之间的联系,例如:“他们非常敏感自负,自以为拥有整个世界”、“他们担惊受怕,所以才长得那么小”——这些描述足以产生一种介于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微妙的双关意义,使读者会心微笑。在小说接近尾声之处,梅太太又说:“到处有危险,但他们所遇到的危险并不比我们遇到的多。至少他们没有战争。美洲早期的移民怎样?在非洲野兽地区和在印度丛林边上建立农场的人又怎样?”这又是一个暗示——在小说中,一个小男孩的见识就超过了借东西小人一万倍,然而深入一层,人类则常常是跟借东西小人一样渺小,世界对人类而言也是未知的,所以小人那些自高自大、爱慕虚荣、目光短浅的缺点,读来尽管让人发笑,却又使人感到真实可亲。故事有一个主要的讲述者,那就是梅太太。作者通过梅太太之口,为故事笼罩了一种温情和同情的氛围。她讽刺的是人类生来就有的缺陷,她同情的是人不得不带着这样的缺陷,她赞赏的是人最终还是可能接受自己的缺陷,并且对自由抱有理想——正如小阿丽埃蒂那样。这首先表现在作者描述书中每一个人物的笔触上。当她写到波德趁索菲姑妈晚上喝葡萄酒的时候到她的床头柜上跟她攀谈,笔触带着真正感到好玩的态度;当她写到霍米莉回想过去,说亲戚坏话的时候,在讥刺之外,也还让读者感到这只是一个善良、唠叨而短视的傻女人而已,是可以被原谅的;当她写到小男孩和借东西小人被强行拆散的时候,她写:“他爬上床,由于冷,盖着被单,把心都哭出来了。”这位小男孩和阿丽埃蒂一同经历灾难——作者把它表现为一个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经历、生命中所经历的第一次希望和茫然。整个人类生存的大的迷茫,就这样跟两个小孩的小小迷茫重叠在一起。渴望自由,而又害怕自由;不满现实,而又不愿接受真相。作为一部幻想文学作品,地板下的小人首先是趣味盎然的,同时,它所讲述的故事、所缅怀的过往、所传递的柔情、所赞赏的那种勇敢,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故事本身,使它成为一部令成人和孩子都百看不厌的作品。在锐利的嘲讽和深情厚意的幽默之间,玛丽·诺顿所讽刺和热爱的其实是同一样东西,那就是每个人都在严肃对待的现实生活。所选的第十五章可以说是整个故事中冲突最激烈的一个段落。借东西小人这一家三口终于与小男孩有了正面交锋,从此以后,故事进入了激动人心的高潮。在这场精彩的交锋当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小男孩的好奇、阿丽埃蒂的充满梦想、波德的谨慎小心、霍米莉的神经质,读来既令人紧张,又引人发笑。如果说读者对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本身,以及他们将来的命运会抱有某种同情,就是从这一章的叙述开始的。无论在故事情节上,还是在情感基调上,它都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章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阿丽埃蒂妈妈霍米莉的表现。她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动,以及她对小男孩看法的急剧转变、她对“被人发现了”这一境遇无可奈何的适应,都活灵活现地反映出一个普通小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待严峻的生活,永远无法有完整正确的认识,而又总能从沮丧中迅速地恢复过来。这种让人觉得滑稽,又让人同情的性格,这种胆怯、虚荣、无知和乐观,被作者以活泼又宽容的笔调描写出来,读之令人回味。(许佳)
-
诗借咏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首联“此地”,即指炀帝行宫。炀帝于此玩美女、杀无辜,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但曾几何时,一个广袤四海的美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
-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河南河北:指今河南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剑外:剑南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昌龄的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
Not allowing the Hu horses to cross the Yin Mountains, only if the flying general of the Dragon City is present.
不教胡马度阴山
Do not let the Hu horses cross the Yin Mountain
-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①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②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 ①合:应该、应当。②垆(lu):古代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
作者: 张家顺
-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
-
郑元和,受寂寞,道是你无钱怎奈何?哥哥家缘破,谁着你摇铜铃唱挽歌。因打亚仙门前过,恰便是司马泪痕多。
-
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生平未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