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辛行(节选)·[唐]戎昱》原文与赏析
[唐]戎昱
谁谓西江深,涉之固无忧;
谁谓南山高,可以登之游。
戎昱,中唐诗人。唐才子传说他“美风度,能谈。少举进士,不上”。戎昱虽然有才识有抱负,想有一番作为,但在“险巇唯有世间路”(苦辛行)的年月里,诗人的仕途是坎坷不平的。虽然做过几年官,但更多的是在边远州郡充当幕僚或是飘泊,因此常郁郁于心,深有怀才不遇之感。苦辛行所叙述的“东西南北少知音,终年竟岁悲行路。仰面诉天天不闻,低头告地地不言”,便是诗人坎坷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对于那些玩弄权术的贵人、妥协苟安的朝臣和疏于职守的边将,诗人作了辛辣的讽刺与谴责,这在苦辛行等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苦辛行中的满怀愁绪和一腔愤怒,反映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吐露出封建社会里有志不获骋的知识分子的牢骚不平,对我们来说仍然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谁渭西江深”四句,是诗人在叙述怀才不遇、文章误身、无有知音、终年悲行、呼天不应,唤地不灵之后发出的深沉悲愤之心声,以自然界中的深江可涉、高山可登,来反衬人世间的道路充满着荆棘碍物:“险巇唯有世间路,一晌令人堪白头。”西江水深,可以无忧虑地渡过去;南山虽高,可以攀登绝顶而游览,唯独人世间的“险巇”无法逾越!诗人的对比手法是多么的有力、鲜明、深刻!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以沉郁为主,而“谁谓西江深”四句又兼有雄放、清新的特色。
“谁谓西江深”四句很有哲理。两个“谁谓”表现了诗人藐视“西江深”、“南山高”的大无畏气概。“西江深”“南山高”可以比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涉”和“登”可以理解为人们在艰难险阻面前只要敢于实践、拼搏,就可以获得“无忧”而“游”——最终战胜艰难险阻,达到胜利的彼岸。无疑,诗句对前进中的人们会起到鞭策和鼓舞作用。这是该诗哲理生命之所在。
-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
-
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日夕弄清浅,林湍逆上流。山河据形胜,天地生豪酋。君意在利往,知音期自投。
-
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常言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辱也。 【注释】 称:相称,配得上。 【译文】 在京师交朋结友,要谨慎发表高阔的言论,这不是
-
1978年夏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一次表现主义*文学与艺术展览会。这个展览,题为《巴黎-柏林》。展览结合魏玛共和国时代政治和艺术背景,详尽地
-
名言: 力学如力耕, 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时。 注释: 力: 尽力。尔: 你。种: 播种, 喻勤学。稔: 在稼成熟, 喻成功。 句意: 尽力学习与尽力耕种一样, 勤奋与懒惰的不同结果你是
-
答李浣韦应物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天宝十载(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处】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意思】雪花飘落树枝上,像一夜之 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上,梨花 竞相开放。 【鉴赏】北风一吹,大雪纷飞,漫天
-
忆昔嬉游伴,多陪欢宴常寓居同永乐,幽会共平康。师子寻前曲,声儿出内坊。花深态奴宅,竹错得怜堂。庭晚开红药,门闲荫绿杨。经过悉同巷,居处尽连墙。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鬓动悬蝉
-
天之道 ① ,其犹张弓与 ②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③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④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
-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秋季游人已暂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这当中自然有以致其然的道理。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