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南塔诗·[宋]苏泂》原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南塔诗·[宋]苏泂》原文与赏析

[宋]苏泂

松树何知过百年,树根流水亦清涟。

莫嫌寂寞无人到,多有人来正不然。

苏泂这首诗“取一孕万”,以最富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纷繁复杂的人生哲理。松树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静穆、高洁、遗世独立,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奉承,总是在青山绿水之畔、峰巅石岩之中卓然而立,承受着天地的精华。它不因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自身的形象,所以显得超凡脱俗,使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折腰,并将其作为修身养性的对应参照物。苏泂在这里就是以松的高洁来作为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目标。

此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强烈的议论性伴随着诗情的淡漠。每一句诗都蕴含着哲理,表露了苏泂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苏泂在诗的一、二句中,用“松树”、“树根”、“流水”几个词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水墨图。清清流淌的小溪依偎在肃立的青松旁,倒映在水中的挺拔的树影默默地伴着它,时间在这里已经完全停滞了,灵魂在这片纯洁之中得到了荡涤。从表面上看这里只存在着寂寞,但是溪水偶而泛起的浪花显示着生命的流动,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和谐自然,无须任何世俗的侵扰。苏泂在描摹青松,更在赞颂其心中品德高洁的世外之人,他远离尘世,超脱了一切荣辱、名利,他永远不会孤独,为他向往的恰恰是寂寞与空灵。苏泂在前两句描述的基础上,将这一傲然而立的形象在后两句中进行了浓缩、升华。全诗浓烈的议论色彩掩盖了诗情的萌发,苏泂以和缓的语调向我们叙述着他的理想,赞美着青松的高洁品格。读来平和流畅、波澜不惊。但不能否认,淡薄本身也是一种情感,这只是他对人生漠不关心的超脱,是看破红尘的疏淡心情的表现。苏泂通过松树的拟人化,从对自然的把握达到了赋与自然以生命,同时扩大了自我的生命,使主观和客观在交融中得到升华,进入物我两忘、物我交融的境界。

纵观这首“南塔诗”,从其浅层含意来看,苏泂谈论的是修身养性。他试图告诫世人息眼里名利之火,养胸中浩然之气,以“清涟”、“寂寞”代替荣禄富贵的追逐。但从深层含义来看,苏泂的这种心情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文人的心态,即朝廷的腐败和时局的动荡而产生的失望之情。苏泂约在宋宁宗庆元年末(1200)前后在世,他年轻时曾从其祖游宦入蜀,成年后飘泊四方,作过幕僚,向陆游学过诗。与之唱和的有辛弃疾、刘过、姜夔、赵师秀等名流,也算是一时名士。可他是个不得志的文人,他见过在底层挣扎的平民百姓,也看到官场的昏庸。丰富的阅历,使他发觉了个人的渺小和社会腐朽势力的强大,他很自然地由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转向了独善其身的老庄哲学,产生了回归自然的欲求,这也是历来失意文人的思想归宿。我们在这里并非赞美苏泂的避世之想,可他们对自身道德的完善和高洁品格的磨炼是值得我们称道的。他们这类人拒绝同流合污,摒弃世俗名利,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一片洁净之地。虽与世无争,却不贻害百姓。

猜你喜欢
  • 国学名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出处和解释

    【名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语出晋代陶潜《归园田居五首》诗之二。和村里的农民交往,见面时不谈世俗的杂事,只说与桑麻生长有关的情况。两句诗表明作者对农事的关心;同时,由于参加农业劳动,与农民有了共同

  • 苏轼《再送蒋颖叔帅熙河二首》全诗鉴赏

    使君九万击鹏鲲,肯为阳关一断魂。不用宽心九千里,安西都护国西门。余刃西屠横海鲲,应予诗谶是游魂。归来趁别陶弘景,看挂衣冠神武门。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全诗赏析

    《春望》 年代:唐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赏析 【注解】:

  • 《入朝洛堤步月赏析》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

  • 古代山西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也叫地理形势或地理背景,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各方面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客观基

  • 敦诚《挽曹雪芹》原文和注释

    一 四十萧然太瘦生 ② ,晓风昨夜拂铭旌 ③ 。肠回故垅孤儿泣 ④ ,泪迸荒天寡妇声。牛鬼遗文悲李贺 ⑤ ,鹿车荷锸葬刘伶 ⑥ 。故人欲有生刍吊 ⑦ ,何处招魂赋楚蘅 ⑧ 。 二 开箧犹存冰雪文 ⑨

  • 杨勤良《来英雄部队当兵》

    关键词:杨勤良1976年春天,高中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们学校来了两位参加过战争的工人师傅杨振银、邹练成。他俩都是原福州军区炮兵第64师

  • 梁孟伟《种田红》

    种田红 种田红“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次回家的路上,路过一所小学,传来悦耳的歌声。自小生活在农村,

  • 古代名句“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只得其下”注释与译文

    【名句】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只得其下 [注释与译文]取法,取以为法则。此句的意思是:要是效法上等的,结果仅得中等;如果效法中等的,那么充其量也只能得个下等。今常用它说明读书、创作要重视以典范

  • 咏花诗词之《葵花》全诗原文鉴赏

    梅尧臣 此花生不背朝日,肯信众草能翳之。 真似节旌思属国,向来零落谁能持? 梅尧臣所咏葵花即俗称之向日葵。系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植株强壮。花直径可达一尺余,花序边缘生金黄色舌状花。此花具有向光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