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立德用典名句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既是进行道德教育和践履的理论体系,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这在礼记·大学中有非常完整的论述。由内及外,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个体道德在外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换言之,先有修心治身的道德,后有经世治国的政德。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对于一个党来说,要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拥护你、跟你走,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同样,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如果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就不可能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就不可能做到风清气正。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历来强调党员干部要注重修身养德,自觉陶冶道德情操,把“做官”与“做人”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唯其如此,做人做事才会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
■原典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故“初一曰五行”。五事,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故“次二曰敬用五事”。五事,人君所以修其心、治其身者也,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故“次三曰农用八政”。
——﹝北宋﹞王安石洪范传
■释义
洪范传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重要哲学著作。王安石通过为尚书·洪范作传注的形式,阐述了天人不相干、灾异不足畏的思想。关于治国理政之道,王安石主张“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意思是,君主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理政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中,“修齐治平”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成就路径。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在古人看来,任何设计严密的政治体系,最终均需落实到具体个人。所以,对为政者而言,个人修养水平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安邦治国的基础所在。
-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
-
思明州五首其一风吹蛮雨滴芭蕉(1),杵臼敲残夜寂寥(2)。习得孤灯牀榻畔,思明州裹过元宵(3)。其二手捧槟榔染
-
归来二周岁,二岁似须臾。池藕重生叶,林鸦再引雏。时丰实仓廪,春暖葺庖厨。更作一年计,三年身健无?
-
王国维《人间词话·难觅之真我》经典解读 难觅之真我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何为社会杀
-
虽属景物记,然超然台上说超然,又不啻是作者自写胸襟之作。文章大旨乃是反映作者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人生态度。
-
《羊车》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晋书》卷三十一《后妃列传·胡贵嫔》:“胡贵嫔名芳……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
-
典源出处 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释义用法 禅智寺在扬州城东。当时杜牧弟杜 患眼疾, 居禅智寺内
-
使君置酒莫相违,守舍何妨独掩扉。静看月窗盘晰蜴,卧闻风幔落蛜蝛。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
-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① (《庄子·齐物论》) 【注释】 ①子游:子綦(qí)的弟子。子綦是楚昭王的弟弟。
-
宋词典故·荔枝来 【出典】 见“一骑红尘失笑”条。又,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杨妃好荔枝”条:“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