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七十愿得金带》译文与赏析
七十愿得金带
七十愿得金带
康定间,元昊寇边,韩魏公领四路招讨,驻延安。忽夜有人携匕首至卧内,剧搴帏帐,魏公问:“谁何?”曰:“某来杀谏议。”又问曰:“谁遣汝来?”曰:“张相公遣某来。”盖是时也,张元夏国正用事也。魏公复就枕曰:“汝携予首去。”其人曰:“某不忍,愿得谏议金带,足矣!”遂取带而去。明日,魏公亦不治此事。俄有守陴卒扳城橹上得金带者,乃纳之。时范纯祐亦在延安,谓魏公曰:“不治此事为得体,盖行之则沮国威。今乃受其带,是坠贼计中矣。”魏公握其手,再三叹服曰:“非琦所及也。”
【译文】
宋朝康定年间,元昊侵略大宋边疆,魏公韩琦带四路军马前往讨伐,驻扎在延安。夜里忽然有人携带匕首来到韩琦的卧室,猛地掀开了韩琦的帏帐。韩琦问道:“你是谁?干什么?”对方回答道:“我来杀你。”韩琦又问:“是谁派你来的?”对方回答说:“是张相公派我来的。”那个时候,张元正在西夏辅政。韩琦重新躺下,说:“你把我的头拿去吧!”那个人说:“我不忍心杀死你,只要把你的金带拿走就行了。”于是那个人拿走了韩琦的金带。第二天,韩琦也没有处理这件事。不久,守卫城墙的士兵报告说,在城墙上捡到一根金带,于是韩琦将金带收回。当时范纯祜也在延安,他对韩琦说:“不处理这件事十分正确,如果处理这件事的话,就会有损国家的威望。现在接受了金带,就是中了敌人的奸计了。”韩琦握着他的手,再三叹服说:“这不是我韩琦所能想到的啊。”
【评析】
韩琦在遭遇刺客的时候,沉着冷静,毫不畏惧。经过与刺客的一番对话,了解到对方的来意之后,他能从容不迫地躺在床上,并且很镇定地告诉刺客,可以将自己的头拿去。这种遇事不慌张,冷静镇定的做事方式,确实令人佩服。
我们在遇到不测或困难的时候,也应该学韩琦那样,镇定自若,坦然处之。其实,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最柔弱的部分,即使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是如此。这个最柔弱的部分既可以是最令我们动情的感伤,也可以是让我们心生畏惧的软肋。一旦被对我们有敌意的人抓住这个软肋,就会遭遇生死的考验。
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勇气,不要做任何事都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比如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确定明天将会遇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因此而心生畏惧,患得患失,对自己的决定或能力产生怀疑,这样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记住“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箴言,勇敢地接受未来的挑战,勇敢地承担责任,远离恐惧。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翻译与解读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
-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作品赏析【注解】:1、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句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2、昭陵:唐太宗的陵墓。【韵译】: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
-
真僧闭精宇,灭迹含达观。列嶂图云山,攒峰入霄汉。丹崖森在目,清昼疑卷幔。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峥嵘若可陟,想像徒盈叹。杳与真心冥,遂谐静者玩。如登赤城
-
《梅花·烛影摇红梅影》咏梅花诗鉴赏 盛昱一缕
-
翩翩白马称金羁,领缀银花尾曳丝。毛色鲜明人尽爱,性灵驯善主偏知。免将妾换惭来处,试使奴牵欲上时。不蹶不惊行步稳,最宜山简醉中骑。
-
想起锅灶在乡村,家家都有灶屋,那是烧锅做饭的地方,城里人称之为厨房。不过,还是灶屋听起来显得实在、质朴,说话间心里就暖暖的,不像厨
-
李商隐《南朝》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柿,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南朝兴亡变迁的历史教训
-
董仲舒是这次接受策问的贤良之首。他将儒家思相与阴阳五行及当时的崇天神学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董氏理论。在回答武帝提出的三道策问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