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庭《尚书》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崔曙庭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原先名叫书,因为它是记上古之事的,所以就叫尚书。尚,古通上。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又称书经。记事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期,下到春秋时秦穆公为止,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虞书和夏书不可能是当时的记录,因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在商代,所以那些篇章,只能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或改写而成。商书和周书,则绝大部分为当时的作品,只有个别篇目成于春秋以后。
尚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编定,说法不一。据汉代的学者说,是由孔子所编订,并且选取了一百篇作为定本。司马迁和班固都有这种看法。但是后来的学者提出了怀疑,认为其中有些文章,乃成于战国时代,不可能在孔子时就编入本书。比较通达的看法是,这部文书汇编,既不是成于一时,也非出于一人之手,而是经过较长时期的汇集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才最后定型的。
尚书在秦始皇时列为禁书,规定民间所藏,均需焚毁,所以损失很大。到汉代已找不到完整的本子了,因而在流传过程中就产生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问题。由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尚书,是用汉代通行的文字写成的,称为今文尚书。伏生名胜,济南人,原为秦朝的博士。当秦始皇焚书禁学时,他将尚书壁藏起来。到汉朝建立以后,他搜求壁藏尚书,失掉了数十篇,只存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这部书在汉代世世相传,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均列于学官,内容是比较可靠的。
相传在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刘馀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从孔壁中发现用蝌蚪文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当时的学者孔安国读了一遍,拿它和通行的二十九篇今文尚书比较,多出十六篇。这部书当时虽献给了朝廷,但没有列于学官。在西汉时期,盛行的是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在王莽时始立于学官。到东汉,逐渐盛行,加上大学者马融、郑玄等为之作注释,于是古文尚书乃大行于世。以后,这部书也就散佚了。
到了晋代,尚书的流传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东晋元帝时,忽有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奏上自称是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这部书比伏生所传的篇目多出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加上书序,共是五十九篇,分为四十六卷。这部尚书在社会上流行了很长时间,影响也较大。唐朝修五经正义时,尚书正义就是用的这个本子。从那以后,便成了官府的标准本子,以后又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这个本子的内容,有真有假,是一个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宋代以前,学者们对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深信不疑,以为即是传世真本。到宋代,吴棫、朱熹首先对这部书提出了怀疑,认为其中有些篇章,单从文字方面看,平易易晓,不象周秦文词。明梅鷟作尚书考异,从内容上进一步考证其书有伪作。到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用朴学家的考证方法,列举了一百二十八条证据,说明梅赜所上的五十九篇古文尚书中,多出伏生的那二十五篇及书序,确为伪品,乃魏晋时人所伪造,并将其材料来源,也一一加以指明,于是这个疑端,乃成定案。
通行本尚书的五十九篇中,剔除二十五篇伪作,加上书序,共是二十六篇。尚余三十三篇,其中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合成一篇,康王之诰合于顾命,便成为二十八篇,这二十八篇书,是学术界一致公认为比较可靠的材料。其篇目是: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其中虞书二篇、夏书二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按其文体分,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除禹贡外,均是上训下或下告上之词,相当于后世的诏令奏议。这些篇章除虞书、夏书为后人追记外,其他都是当时的原始记录,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也是重要的历史材料。其他诸篇,史料价值都是很高的,有些还可以与甲骨、金文互相参证,以考见历史的本来面貌。
尚书由于是我国最早的古书,文词古奥,语言质朴,最难诵读,也很不易理解,连唐代大学者韩愈都有“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之叹。我们读尚书时,只有借助前人的注释和翻译,才能易于理解其内容。由于二十八篇可信的材料,司马迁将其绝大部分采录到史记中去了,或录全文,或取部分文字,或概括其大意,而且将有些难懂的词句译成了汉代通行的语言,比较易于理解。所以我们读尚书,最好能与史记对着看,从中可以得到帮助和启发。历代研究、注释尚书的著作很多,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正义,由于它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其中真伪参半,我们必须予以分辨。然而即使是伪造的那一部分,也是出于魏晋人之手,对于研究尚书来说,也是有参考价值的。清代学者孙星衍作的尚书今古文疏证,是一个比较好的注本,它吸收了清代一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汇编成此书,颇便参考。此外,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的曾运乾著的尚书正读和齐鲁书社1981年出版的牟庭著的同文尚书二书,在疏通证明尚书的疑难之处是下了很大工夫,并且作者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是可供学习参考的。
-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眠时忆问醒时事,
-
宿云门寺阁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孙逖,卷一《观永乐
-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
题解 本文节选于《论语·季氏》,是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就季康子欲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的一个附庸国)一事向孔夫子求教的对话录要。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
寂静,也是喜悦有没有那样的时候,一大群人在唱歌,拿麦的、不拿麦的,都大声歌唱,仿佛这一生就只剩下一首歌了,倾情地,用力地,大声歌唱
-
星河耿耿漏绵绵,月暗灯微欲曙天。转枕频伸书帐下,披裘箕踞火炉前。老眠早觉常残夜,病力先衰不待年。五欲已销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
-
【注释】:又作章谦亨作鹅湖山在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 。 作者于绍定(1228 — 1233)初年曾在此任县令 。这阙词大约写于此时。这阕词 ,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是它的构思。“云藏鹅湖山”本是极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出现在作者笔下,劈头就是“被谁偷了
-
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歌,写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其词哀怨靡丽而悲凉,后来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诗的开头概括了宫中环境,并化用汉朝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句,来映衬
-
[宋]陈亮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
-
天下之患,莫大于苟可以而止。养颓靡不复振之习,成极重不可反之势,皆“苟可以”三字为之也。是以圣人之治身也勤励不息,其治民也鼓舞不倦,不以无事废常规,不以无害忽小失。非多事,非好劳也,诚知夫天下之事,廑
【名句】天下之患,莫大于苟可以而止。养颓靡不复振之习,成极重不可反之势,皆“苟可以”三字为之也。是以圣人之治身也勤励不息,其治民也鼓舞不倦,不以无事废常规,不以无害忽小失。非多事,非好劳也,诚知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