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汉魏六朝诗

三国应璩《百一诗·下流不可处》诗集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三国应璩《百一诗·下流不可处》诗集鉴赏

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 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 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 所占于此土,是谓仁智居。 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 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 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 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

应璩是三国时魏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当时流传的有一百三十篇之多,统称为百一诗(又称新诗)。从唐代开始,他的诗渐渐亡佚,传到现在的仅寥寥数篇。上面这首诗因为收在文选中,故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

“百一”的含义,自晋、宋以来便聚讼不已。李善注文选,根据百一诗序中“时谓曹爽曰:‘公今闻周公巍巍之称,安知百虑有一失乎”数语而判断曰:“‘百一’之名,盖兴于此也。”这是指当事者或有百虑一失。五臣注文选引文章录则从另一角度补充说明:“曹爽多违法度,璩为诗以讽焉。”吕向云:“意者以为百分有一补于时政。”合而观之,则可得“百一”之实。

这首百一诗应作于应璩的晚年。诗中有“三入承明庐”之句,而他最后一次任侍中是在魏齐王嘉平元年(249),可知此诗是他辞官后返归田里所作。诗中以设问解嘲的笔法,巧妙地表白了自己的人品和度量。

起首四句,诗人直率地指出,人生在世,必须谨慎地避免不利的处境,所以有道德的君子对于其最初的行为是非常慎重的,惟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下流”一词出于论语·子张。子贡曰:“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谓人一旦有了恶名,便如身处于水之下游,所有的恶名都加在他身上,本来不算最恶的也成了恶贯满盈。应诗的词、意均取于此。“名高”本来也是一种人生不易达到的境界,但它既不持久,又易于招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反而成为“下流”。这是一种解嘲性的反语,其正面意义颇类似于韩愈原毁中的几句话:“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接下去四句则写其辞官归里,而有客来访,引出下文责问之辞。应璩辞官返里在嘉平二年以后,史载其返里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占卜者曾预言他六十一岁当独见一条白狗,将有危厄,后来预言果然应验,遂弃官去。(见三国志·魏志·朱建平传)。但从此诗来看,恐怕还是他自己受到了诋毁,而预感到前途的险恶,从而弃官返里的。“隳”即毁坏的意思,可见其弃官是主动的。“酌醴焚枯鱼”句,词、意取于蔡邕与袁公书:“酌麦醴,燔干鱼,欣然乐在其中矣。”暗示了自己隐退后生活的自得其乐。

从“问我何功德”至“往往见叹誉”均为问者之词。承明庐,魏明帝时官员入宫值日的地方,在承明门边。庐,宫殿中的小屋。应璩初为侍郎,又为常侍,又为侍中,三次入朝当官,故云“三入承明庐”。当时对散骑常侍及侍中的人选要求很高。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裴注引魏略云:“黄初中,……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魏明帝太和二年六月诏曰:“其高选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所以问者才有“问我何功德”的质疑。在问者看来,应璩并无什么功德,可以副此重望、为皇帝近臣,既然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所以现在隐居的地方,又岂能称之为仁者、智者的住处?占,隐。再下二句,问者又更直截地说道,你应璩既无可以经邦济世的文章,又不曾有持“尺书”出使外国的功劳,这又从何反映出其高才博学、足以为人赞叹称道呢?“等”字是个俗语,意为“何”,见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应璩的诗,措词往往是亦雅亦俗,既有典奥的古语,又有俚俗的口语,这是其诗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最后四句是应璩的答辞。他并没有对问者的质疑加以反驳,而是承认自己的空虚无能。“宋人遇周客”典出阙子。诗人用这个典故,从表面上看,是说过去自己所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聪明人(问者)看来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感到惭愧万分,不知所从。诗至此打住了,其用意是自谦,还是真认为自己不学,抑或是其他?诗人没有说,但透过开首四句,细心的读者不难领会,这个假设的“问者”,正是“侵诬”之人的化身,诗人正因为名高一时,所以招致毁谤,流言蜚语将他说得一无是处。而诗人如此谦冲、如此绝不反击,则是因为他悟到了“名高易损”的道理,所以对这些无端质难也淡然处之,视为情理中事,不屑一辩。古代的“解嘲”之作,对于假设问者的嘲讽,总是先唯唯而后否否,应璩却是一味地唯唯,连否否也省去了,只在篇首数句里暗透消息,其修养工夫可谓深到家了。然而这样的辱之不惊,却正体现了他的学问之深,若换了浅学浮躁之徒,见人如此一笔抹杀自己,早该暴跳起来了。诗人虽然承认自己全无功德文章,并非仁智之人,但读者从他的宽大气度中,却正好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在应璩以前,“解嘲”之类的题材,多见于文章,如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及班固的答宾戏等,在诗中很少见到,因此,应璩的这首百一诗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但这类题材,旨在设论说理,与诗的抒情性特征颇为远缘,即以应璩的这首诗而言,也是“理语”远远盖过“景语”、“情语”。因此,应璩之后,绝少继响。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评此诗曰“备体”,即说明这是诗中聊备一格之体,不怎么值得提倡、仿效。

猜你喜欢
  • 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以离阙庭七年班行亲故亡殁,十》全诗赏析

    久辞龙阙拥红旗,喜见天颜拜赤墀。三省英寮非旧侣,万年芳树长新枝。交朋接武居仙院,幕客追风入凤池。云母屏风即施设,可怜荣耀冠当时。

  • 《观胡人吹笛赏析》

    全诗即由观胡人吹笛,闻秦地之声,随寓而发眷恋宗国之情,或谓身在江海,而心存魏阙之意。   全诗一二两句点题,叙写感慨的由来,是因为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闻国都所在的秦地之声,撩动了忧国之情,从而为下面的叙事抒情作了必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原文鉴赏

  • 《余曩官都下有一铁瓶甚古贮汤宿火以供朝谒归赏析》

    【原题】:余曩官都下有一铁瓶甚古贮汤宿火以供朝谒归来置床下有年矣偶一日得之因磨洗以备饮酒不时之需

  • 杜甫《送贾阁老出汝州》全诗赏析

    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 作品赏析据此诗,贾出汝州在乾元元年之春。考《肃宗本纪》:九节度师溃,刺史贾至奔于襄邓,在次年三月,

  • 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全诗赏析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叹时药力薄,为客羸瘵成。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道州忧黎

  • 《自题小像》原文、注释和解析

    明·张岱 2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竟堪覆瓮 3 ,之人耶有用莫用 4 ? 1本文选自《瑯嬛文集》。2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散

  • 白居易《南院》全诗赏析

    林院无情绪,经春不一开。杨花飞作穗,榆荚落成堆。壮气从中减,流年逐后催。只应如过客,病去老迎来。

  • 正始诗人阮籍《咏怀》解读鉴赏

    咏怀 [1] (其一) 夜中不能寐 [2] ,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 [3] ,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 [4] ,翔鸟鸣北林 [5] 。徘徊将何见 [6] ,忧思独伤心。 [1]阮籍(210263),

  • 杜甫《存殁口号二首》全诗赏析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作品赏析【鹤注】据郑虔死于广德二年,则梁氏编在大历元年为是。席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先秦诗歌
  • 元明清诗词
  • 汉魏六朝诗
  • 千家诗全集
  • 白渔诗集
  • 经典古诗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