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01。故有无相生02,难易相成03,长短相形04,高下相倾05,声音相和06,前后相随07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08。万物作而不治09,生而不有10,为而不恃11,功成而不居12。夫惟不居,是以不去13

今 译

天下人皆知美之为美,就产生了丑;皆知善之为善,就出现了不善。物之有与无是相对而产生,难与易是比较而形成,长与短是相比而成,高与下有明显倾向,音与声合拍相和,前与后紧跟相随。因此圣人做事,皆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不施言教,潜移默化。万物兴作,不妄治理;生长万物,不占为私有;有所作为,不自恃其能;业有成就,不自居其功。只有不居功自傲,将能永保功名。

评 议

本章先从“相对论”说起,主旨是在阐述“功而不居”的人生哲学。前八句为“相对论”,后八句是讲治国之道。前八句是为后八句所作的铺垫。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前与后等,皆相对而生,相辅相成。这也可以叫做对立统一规律。

老子的“相对论”,其中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所以,老子大力赞扬道家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精神。老子说“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处世哲学。本章中老子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治”,是宣扬道家思想的套话,并非本章的主导思想。高亨先生忽视了本章的主导思想,因此得出并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他说老子:“他把这个规律用到政治上,则有为与无为,有教与无教,有私与无私,都是矛盾对立的,也是对立统一的。得出的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无教而无不教,无私则成其私。这就走入唯心主义泥坑了。”(老子注译)高亨先生的此等分析,显然有失于偏颇。

应当看到,老子宣扬的“无为而治”,也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而治”。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柔克刚”、“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治国主张,都表现了积极奋进的思想,并不消极。

对本章所蕴含的积极人生哲学,宋代的林希逸和当代的陈鼓应先生的评析,都颇有见地,对读者研究本章颇有裨益。林希逸曰:

此章即有“有而不居”之意。有美则有恶,有善则有不善。美而不知其美,善而不知其善,则无恶无不善矣。盖天下之事,有有则有无,有难则有易,有长则有短,有高则有下,有声则有音,有前则有后。“相生”、“相成”以下六句,皆喻上面美恶、善不善之意。故圣人以无为而为,以不言而言,何尝以空寂为事,何尝以多事为畏,但成功而不居耳。如天地之生万物,千变万化,相寻不已,何尝辞其劳?万物之生,而天地何尝以为有?如为春为夏为生为杀,造化何尝恃之以为能?故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意只在于“功成而不居”,故以“万物作焉而不辞”三句发明之。作,犹易曰“坤作成物”也。此即“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之意。自古圣人皆然,何特老子。但老子说得太刻苦,所以近于异端。“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言其有者不能有,而无其有者能有之,此八字最有味。书曰:“有其善,丧厥善。”便是此意。(老子鬳斋口义)

陈鼓应先生说:

在一个社会生活上,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正是这个意思。“生”、“为”、“成功”,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是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所得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不居”,即是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老子注译及评介)

注释

01斯:即也。恶:丑也。已:同“矣”。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已”。宋代苏辙道德真经注作“矣”。古代“已”与“矣”通用。两句:谓天下人皆知美为美,就出现了丑;皆知善之为善,就产生了不善。吴澄曰:“美恶、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恶,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道德经真经吴澄注)按即是说美恶相生、善与不善相生。02故:河上公本、王弼本有此“故”字,是。他本无“故”字,非是。句谓:有与无相对立而生。按:此句有与无的概念,与首章讲宇宙起源之有与无的概念不同,是指现实存在物之有与无。03“难易”句:谓难与易,是相对比而形成。04形:楚简本、河上公本作“形”,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作“刑”。形与刑,为同音假借,古代多用此法。王弼本作“较”,误。句谓:长与短,是相对比较而成。05倾:倾向。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盈”,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倾”。盈与倾,古代二字通用。句谓:高与下有鲜明的倾向。06“音声”句:谓音与声之大小、强弱、清浊、长短,皆是相应和谐的。07“前后”句:前与后是相随的。吴澄曰:“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美恶、善不善之相因,亦犹是也。”08是以:因此,为总结之词。圣人:指道家圣人。无为:谓顺应自然,不妄为造作。两句:谓圣人治国,顺应自然;不施教令,潜移默化。09万物作而不治:一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无“焉”字。河上公本、王弼本有“焉”字。辞:河上公本、王弼本有“辞”字。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始”,为“治”字之误。治:治理也。作“治”为胜。句谓:万物生长,不妄治理。10生而不有:谓生长而不占为私有。11为:作为。恃: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志”,误。今从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恃”。句谓:有所作为,不恃其能。12不居:不居功自傲。句谓:功业有成,不居功自傲。13夫:发语词。惟:惟有。不去:谓能保持。句谓: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将能永保功名。
猜你喜欢
  • 苏轼《书韩干二马》全诗鉴赏

    赤髯碧眼老鲜卑,回策如萦独善骑。赭白紫骝俱绝世,马中岳湛有妍姿。

  •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舒心《秋的云南》

    秋的云南 人们将一年平分成四季。四季里,我更爱秋天,更爱云南的秋天。十月末,云南的秋天算是真的来了,秋天的云南轰轰烈烈,山间层林尽

  • 《归自南阳》明代诗赏析

    归自南阳①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里,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①南阳,今属河南。【说明

  • 小说的分类

    小说的分类较复杂,可根据以下不同情况和标准进行分类。 (1)按篇幅分: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2)按内容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传奇小说等。 (3)按写作体例分:章回体小

  • 《古文观止·《礼记》·晋献文子成室》鉴赏

    古文观止·《礼记》·晋献文子成室 (檀弓下)晋

  •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鹿虔扆《临江仙》鉴赏

    临江仙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墉中。 暗伤亡国,清露

  • 苏轼《次韵刘景文登介亭》全诗鉴赏

    泽国梅雨余,衰年困蒸溽。高堂磨新塼,颇觉利腰足。松根百尺井,两绠飞净渌。流觞聚儿童,一笑为捧腹。清风信可御,刚气在岩麓。始知共此世,物外无三伏。长歌入云去,不待弦管逐。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涛沙少酝

  • 王国维《人间词话·周旨荡史意贪》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周旨荡史意贪》经典解读 周旨荡史意贪 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刘融斋谓:“周

  • 李煜名句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句大意

    原句表达了李煜对离别之苦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其中“剪不断,理还乱”形象地描绘了离愁之情的纠缠与难舍,而“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深刻展示了别离之痛的独特感受。这句诗表达了李煜内心深处对离愁的无奈与痛苦的抒发,让人深感其离别之苦的煎熬之情。这句诗字字千钧,让人领略到了离愁的心境。这个诗句与中国古代许多词作中一样,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李煜的这句名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达了他深深而痛苦的离别之情。这句诗句字字入心,情感饱满,读来令人心酸。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