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忆江南》古诗词鉴赏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2)。日出江花红胜火(3),春来江水绿如蓝(4)。能不忆江南?
【原诗作者】:白居易
【导读入境】:
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的地方长官,那里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使他难以忘怀。这首小令就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充满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回忆。
江南太美了,我曾在那里居住,那里有我熟悉的如诗似画般的美景。还记得在那晴朗的春天的早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江边盛开的鲜花沐浴着朝阳的光辉,胜似烈火的燃烧。澄澈的江水在朝阳的映照下,碧绿极了,绿得比蓝草的色彩还要浓。这么美的胜境,又怎能不让我朝思暮想,魂牵梦绕呢?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回忆江南美景,表现了作者对江南风光由衷的赞美和对往日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本词的特色主要在于别开生面的角度、新颖的比喻以及景物色彩的鲜明突出。
江南春天美,美不胜收,要用几十个字概括不大容易,很多诗人最经常的便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花”与“鸟”加以描绘,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春绝句),白居易自己也有“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句,可以说花与鸟已经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而本诗却换了一个角度,以江为中心,写春光下的江水与江花所展现出的夺目的江南春色,令人耳目一新。
“日出”两句为本诗画面的中心。春花本已红艳,再着红日照射,更红得刺目,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本已澄绿,再配以耀眼的红日、胜火的红花,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度。红因绿而更显其红,同理,绿因红而更显其绿。
另外,贴切的比喻使景物形象可感,如写春天涨满的江水,作者没有用“墨绿”、“深绿”等词,而说“绿如蓝”,写出了江水颜色的浓重,同时让人感觉出江水澄澈和江水的深度。写“江花”则更高一筹,用“红胜火”恰当地描写出朝阳映照的红花艳丽耀眼的色彩。而在比喻的基础上又把红艳胜火的江花与绿似蓝靛的江水相映衬,红的更红,绿的更绿,使景物色彩更加鲜明突出。
【思考题】:
1.仔细阅读白层易忆江南的另两首,思考它们与这一首的关系。
附: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比较这首词与张志和渔父的色彩特征,体会词中色彩的搭配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
母亲四十岁的时候,尚未开怀,讳疾忌医,父母自然也就没有去医院检查。不惑之年的父亲便托熟人用两斗高粱换回了一个出生七八天的男孩,那便
-
从李白《长干行》等诗中可以知道,唐时江南的商业城市,市井风俗是开化而淳朴的,男女孩童可以一同玩耍,不必设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景。于鹄这首《古词·东家新长儿》,也反映着这样一种生活现实
-
作者: 张培英
-
【4439】乾隆皇帝及其时代(戴逸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8 6万字,2018年1月第1版,94元)9章:[1]概述;[2]家庭和读书时代;[3]政治;[4
-
古诗中咏梅之作屡见不鲜,自北宋林逋称道梅花的“暗香”以来,诗人们更是常常笔底流香,盛赞梅花。林古度的这首《吉祥寺古梅》,也是众多“梅花颂”中的一篇,表现了作者对梅花清冷香气的由哀赞叹。 开头两句用“赋”的写法,总说古梅概貌并自己初
-
第一章 5 十名扈从和十名侍卫身披铠甲, 每时每刻等待着哨兵的呼唤; 三十匹膘肥体壮的骏马, 不分昼夜地佩戴着鞍鞯, 我敢说马头上还蒙着铁甲, 利戟分挂在鞍穹两边; 厩房里还有一百匹空鞍骏马; 这是布
-
蟾宫曲·怀古 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 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 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 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 遗恨无穷。蜀道寒
-
瓶居本近危,甑坠不知完。梦求亡楚弓,笑解适越冠。忽然返自照,识我本来颜。归路在脚底,殽潼失重关。屡从渊明游,云山出毫端。借君无弦琴,寓我非指弹。岂惟舞独鹤,便可摄飞鸾。还将岭茅瘴,一洗月阙寒。
-
深度时间:通过倒置的望远镜事件将我们无辜地卷入其中。我们各自的处境、态度、学识和形象,在事件中如刀刃一般卷了起来。公众的事件形成时
-
象征主义*前驱作家、法国著名诗人查理·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一名《小散文诗》,1869年出版。收散文诗共50章。 《巴黎的忧郁》是《恶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