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卜算子咏梅》古诗词鉴赏
作者: 张云清崔承枢李耘
【原诗】:
驿外断桥边(1),寂寞开无主(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3)。 无意苦争春(4),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原诗作者】:陆游
【导读入境】:
陆游一生屡受排挤,遭遇坎坷。本词既是咏梅,也是自颂。用梅花比拟洁身自爱、不同流俗、志高气洁的情怀。
在荒郊旷野的驿站外面,一座断桥旁边,有一株梅花顽强地盛开着。它孑然一身,没有人关注它,赏识它。时已黄昏,环顾四野,一片茫然。这株坚强的野梅,面对这满天暮色,面对周围的冷落与萧瑟,真也有点发愁了。而且时有风雨袭来,它承受着,抗争着……。
这品质高洁的梅花,它迎春,报春,却不争春,从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听任百花的谗言与妒嫉。它冷漠置之,它孤芳自赏。即使是凋谢了,飘落在泥土地上被碾成粉末,化作泥土,它那沁人心脾的芳香却依然如故。
【赏析】:
这首词以梅花坚贞高洁的气质,象征词人自己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情怀以及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品格。
这是一首没有一个“梅”字的咏梅词。
词的上片重在铺叙典型环境。“驿外”、“断桥”、“黄昏”、“风雨”,荒凉萧疏,暮色苍茫,冷落孤寂,风雨交加,而梅花却傲然开放。以物喻人,梅的环境遭遇正是诗人宦海浮沉的写照。
词的下片则重在刻划典型性格。先是描绘了梅花傲霜斗雪而不去争春斗艳的铮铮铁骨和高贵品格。结尾二句把梅花的性格写到了顶峰:它纵然落在地上,被人践踏,碾作尘土,但它那彻骨清香却依然如故。诗人如此明志:无论遭遇多么险恶的命运,直至粉身碎骨,自己忠贞爱国的情怀都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前人评述说:“末句想见劲节”。就是这种“劲节”,增强了全词的感染力、震憾力!
【思考题】:
1.作者还有一首题为言怀的诗:“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炎出炽昆冈,美玉不受焚”。结合本词,体会一下此诗的含义。
2.附:毛主席咏梅词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刘过词能够在辛派阵营中占据重要一席,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些与辛弃疾豪纵恣肆之风相近的作品,还在于那些豪迈中颇显俊致的独特词风,正如刘熙载所说:“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着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艺概》)此词就是这么一首具有独特
-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中国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诗作,描述了梦境中作者与已故师伯相见,并表达了对师承的感激之情。此诗既富有情感,又展现了陆游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描绘梦境中的情景,作者将自己的心境和思考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愿望。此诗对于理解陆游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
〔宋〕康誉之 宣政间①,杨可试、可弼、可辅兄弟,课书精通《易》数②,明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③,于兵书尤邃④。三人皆名将也,自燕山回⑤,语先人曰⑥:“吾数载前,在西京山中⑦,遇出世人⑧,语甚款。老
-
苏洵 六国破灭 (1) ,非兵不利、战不善 (2) ,弊在赂秦 (3)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4)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5)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
土耳其诗歌 大量的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数百年
-
孟子曰:“养心 ① 莫善于 ② 寡欲。”(《孟子·尽心下》三十五) 注释 ①养心:修养心性。②莫善于:没有比……好。道家在人生观上,也提倡“少私寡欲”。 【译文】 孟子说:“修养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
-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白《菩萨蛮》李 白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① 。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②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 ③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接短亭 ④ 。 注释 ①平林:平原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的宅邸平日来到常常可见,而在崔九的堂前曾几次闻到。
翻译:岐王的府邸平日经常可以看到,我曾几次闻闻崔九的房前。
上一句:岐王宅里寻常见
下一句:崔九堂前几度闻【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译注】岐王的宅第里我时常见到 你,崔九的厅堂前曾多次听到你的歌 唱。岐(q&i
-
作者: 鲁迅 【原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这是杜甫的一句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上一句是:“独登台”,下一句是:“转眼成空。”
诗句的翻译是:“长年以客身处万里悲秋景,我这百年多病之人孤独登上舞台。”
【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身在万里之外,感伤这萧瑟 的秋天和常年客居他乡的生活,年老多 病,我独自一人登上高台。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