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静夜思
【原文】
床[1]前明月光,疑[2]是地上霜。
举头[3]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床:今传四种说法:一指井台;二指丼栏;三取“床”即“窗”的通假字;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
[2]疑:好像。
[3]举头:抬头。
【赏析】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开元十四年(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诗人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望见天空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静夜思。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洒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又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内容单纯而丰富,让人体味无穷。全诗构思细致深曲,但却了然无迹。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妙绝古今”(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读李商隐的无题诗,似乎感到诗人永远生活在爱情之中,不管是两情欢恰
-
作者: 荆三隆 【本书体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崂山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崂山的诗句,形容崂山的诗词,赞美崂山的诗句。《西江月·崂山太清宫》清·蒲松龄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逍遥竹毫拿在手,描
-
炎瘴抛身远,泥涂索脚难。网初鳞拨剌,笼久翅摧残。雷电颁时令,阳和变岁寒。遗簪承旧念,剖竹授新官。乡觉前程近,心随外事宽。生还应有分,西笑问长安。
-
国学名句“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出处和解释
【名句】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 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金属因为刚硬而折断,水因为柔和而保全;山因为高大而被铲挖,低谷因为卑下而获平安。形容人生在世应当谦恭自持。金:金属。移:指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处】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注】渭城清晨的细雨沾湿了轻 轻的路尘,客舍周围一片青绿,雨后的 柳色更见清新翠绿。渭城:秦代的咸 阳,汉改称渭城。浥(y
-
广陵花月尝同醉,睢苑风霜暂破颜。但喜交情久弥重,休嗟人事老多艰。壮心未忍悲华发,强饮犹能倒玉山。留滞江湖应不久,多为春酒待君还。
-
严严王母宫,下维万仙家。噫欠为飘风,濯手大雨沱。方朔乃竖子,骄不加禁诃。偷入雷电室,輷掉狂车。王母闻以笑,卫官助呀呀。不知万万人,生身埋泥沙。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曰吾儿可憎,奈此狡狯何。方朔闻不喜
-
凯风 作者: 赵德福 【本书体例】
-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