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汉学师承记》与《学案小识》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王瑞明
清代人写的清代学术史有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及学案小识。
公元1811-1818年(嘉庆年间),江藩著有汉学师承记八卷,对嘉庆以前的汉学专家为之立传的四十人,附传十七人,分别叙述其生平、师承、著作,并扼要摘录其见解。江藩所标榜之“汉学”,是因反宋明理学、恢复两汉经术而得名。汉末经师,惟以考订名物,解释训诂为治经之正轨。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士人为明哲保身,纷纷步汉末经师之后尘。清代汉学家有吴派、皖派之分,吴派源于惠周惕、惠士奇,而集成于惠栋,其后继者有钱大昕、王鸣盛、江声、汪中、余萧客。皖派源于江永,成于戴震,后继者有金榜、孔广森、凌廷堪、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汉学师承记专写清代汉学家的传略,重吴派而轻皖派,吴派列于前,皖派殿后。书中虽有错误,但有参考价值,特别是书后附有经师经义目录按书名分条叙述,有可取之处。
江藩又撰有宋学渊源记二卷,卷上记孙奇逢等十人,卷下记韩孔当等二十一人,附记八人,所记皆清代理学家,故名“宋学”,所记皆甚简略。
公元1845年后(道光二十五年)唐鉴撰国朝学案小识十五卷,记述清代前期学术史,首为传道学案,记陆稼书四人,唐鉴在序言里对陆稼书推崇备至:“有先生之辨之力,而后知阳明之学,断不能傅会于程朱;有先生之行之笃,而后知程朱之学,断不能离格致诚正,而别为宗旨。”这是说,陆稼书是真正继承朱熹的理学大师。“有宋之朱子,即有今之陆先生也。与先生同时诸儒,以及后之继起者,间多不及先生之纯。而能遵程朱之道,则亦先生之心也。”传道学案之后有翼道学案、守道学案、经学学案、心宗学案,列入学案的一百七十余人,另外列入待访录的八十余人,两共二百五十余人,一律尊称先生,每传后附有同学,或从游诸子,或问答诸子。
唐鉴学案小识着重宣扬理学,与江藩汉学师承记之着重宣扬汉学相对立。他们各有偏见,江藩抱有汉学外无学问的偏见,在汉学师承记中,竟将开创清代学术风气的重要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二人置于最后一卷,以为此二人近于理学。江藩宋学渊源记对清代有名的理学家,以为“国史”有传皆不及之。但汉学家在“国史”有传,却都写进了他的汉学师承记。参考其书时,必须了解其门户之见。
公元1936年,世界书局将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学案小识合订一册出版。
-
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与其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饮食禁忌习俗。他的忌食习俗,无不与他的社会生活有关。 蒙古人忌食马肉,是因为马与整个蒙古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直接关系。蒙古人用马乳做奶酒,供人们饮
-
明·祁彪佳出寓园2,由南堤达豳圃,其北堤则丰庄所从人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3,
-
沈传桂的这首《踏莎行》虽也是为春尽而作,然而对物象的剪裁别具一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清新幽远的美感。
-
诗词鉴赏《念奴娇 ① ·朱熹》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临风一笑 ② ,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 ④
-
元
-
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群臣杂沓驰后先,宫官穰穰来不已。是时新秋七初,金神按节炎气除。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旆卷以舒。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宫闾。哭声訇天百鸟噪,幽坎昼闭空灵舆。皇帝孝心深
-
【评析】 古代格言。其意出自: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 “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此句与前面孔子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相近。鲁迅曾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国学名句“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出处和解释
【名句】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竭尽忠诚而有益于时世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要奖赏;违犯了法纪而又怠惰的人,即使是自己亲近的人也要处罚。说明赏不避仇,
-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作品赏析【注释】:①余杭门:宋代杭州城北三座城门之一。②“对酒”句
-
唐帝称太上皇唐帝称太上皇 【原文】 唐诸帝称太上皇者,高祖、睿宗、明皇、顺宗凡四君。顺宗以病废之故,不能临政;高祖以秦王杀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