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退之改葬服议》全文赏析
韩退之改葬服议
经曰:“改葬缌。”春秋穀梁传亦曰:“改葬之礼缌,举下缅也。”此皆谓子之于父母,其他则皆无服。何以识其必然?经次五等之服,小功之下,然后著改葬之制,更无轻重之差。以此知惟记其最亲者,其他无服,则不记也。若主人当服斩衰,其馀亲各服其服,则经亦言之,不当惟云“缌”也。传称“举下缅”者,“缅”犹“远”也;“下”谓服之最轻者也:以其远,故其服轻也。江熙曰:“礼,天子诸侯易服而葬,以为交于神明者不可以纯凶,况其缅者乎?是故改葬之礼,其服惟轻。”以此而言,则亦明矣。
卫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问服于子思。子思曰:“礼,父母改葬缌,既葬而除之,不忍无服送至亲也。非父母无服,无服则吊服而加麻。”此又其著者也。文子又曰:“丧服既除,然后乃葬,则其服何服?”子思曰:“三年之丧,未葬,服不变,除何有焉?”然则改葬与未葬者有异矣。
古者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无故,未有过时而不葬者也。过时而不葬,谓之不能葬,春秋讥之。若有故而未葬,虽出三年,子之服不变,此孝子之所以著其情,先王之所以必其时之道也。虽有其文,未有著其人者,以是知其至少也。改葬者,为山崩水涌毁其墓,及葬而礼不备者。若文王之葬王季,以水啮其墓;鲁隐公之葬惠公,以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之类是也。丧事有进而无退,有易以轻服,无加以重服。殡于堂,则谓之殡;瘗于野,则谓之葬。近代以来,事与古异,或游或仕,在千里之外;或子幼妻稚,而不能自还。甚者拘以阴阳畏忌,遂葬于其土,及其反葬也,远者或至数十年,近者亦出三年。其吉服而从于事也久矣,又安可取未葬不变服之例,而反为之重服与?在丧当葬,犹宜易以轻服,况既远而反纯凶以葬乎?若果重服,是所谓未可除而除,不当重而更重也。或曰:“丧与其易也宁戚,虽重服不亦可乎?”曰:“不然。易之与戚,则易固不如戚矣。虽然,未若合礼之为懿也。俭之与奢,则俭固愈于奢矣。虽然,未若合礼之为懿也。过犹不及,其此类之谓乎?”
或曰:“经称‘改葬缌’,而不著其月数,则似三月而后除也。子思之对文子,则曰:‘既葬而除之’,今宜如何?”曰:“自启至于既葬而三月,则除之;未三月,则服以终三月也。”曰:“妻为夫何如?”曰:“如子。”“无吊服而加麻则何如?”曰:“今之吊服,犹古之吊服也。”
-
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满朝豪士今已尽,欲话旧游人不知。白沙亭上逢吴叟,爱客脱衣且沽酒。问之执戟亦先朝,零落难艰却负樵。亲观文物蒙雨露,见我昔年侍丹霄。冬狩春祠无一事,欢游洽宴多颁赐。尝陪月夕
-
菲律宾诗歌 16世纪,西班牙所推行的“基督教与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泼墨仙人图 南宋·梁楷作 纸本水墨 纵四八·七厘米 横二七·七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是人物画高度发达的时代,题材更加广泛,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大体说来北宋到南宋前期,工笔、写实占主流地位;南宋
-
作者: 周永才 【本书体例】
-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
-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这是一首借用古代传说抒发怀抱的五言绝句。西汉贾谊屡陈政见,却遭权贵排挤,被贬长沙三年,东汉班超素怀壮志,终被封侯万里。贾、班二人,一失意,一得意,然
-
庄子妻死,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哀伤,反而开怀大笑。解说:这个寓言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人们应该超越个人情感,放下对死亡的恐惧,从容面对一切变化。生命的真谛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这个寓言给了人们智慧和思考的启示,让人们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从而活得更加豁达。
-
《良朋毕集,《诗》《书》之味相亲,高贤盈目.于是以友之高明,开我之蒙蔽,以友之宽厚,化
《良朋毕集,《诗》《书》之味相亲,高贤盈目。于是以友之高明,开我之蒙蔽,以友之宽厚,化我之私狭。对端方之儒,怠惰不觉其潜消;得直谅
-
奉和泛江春江下白帝,画舸向黄牛。锦缆回沙碛,兰桡避荻洲。湿花随水泛,空巢逐树流。建平船杮下,荆门战舰浮。岸社多乔木,山城足迥楼。日